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淮安市委官员向媒体介绍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7年08月07日 12:01:4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中新网淮安8月6日电 由淮安市委宣传部和江苏省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举办的“2007全国网络媒体淮安行”大型采访活动,8月6日下午隆重举行启动仪式。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希平向媒体介绍了淮安市情概况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淮安,是一座风光怡人、多姿多彩的美丽城市 刘希平介绍说,淮安地处苏北腹地,现辖涟水、洪泽、金湖、盱眙4县,清河、清浦、楚州、淮阴4区,总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32万,市区建成区面积9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89万。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明清鼎盛时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淮安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先后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抗倭状元沈坤、民族英雄关天培、著名电影导演谢铁骊等众多名人。 刘希平说,淮安自然资源丰富,是物产丰饶的淮上宝地。境内土地肥沃,水网密布,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泽湖、东有盛产鱼虾等水产品的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地下蕴藏着岩盐、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中已经探明的岩盐储量达1300亿吨,居世界首位。 淮安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丽,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明祖陵、水下泗州城、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吴承恩故居、洪泽湖大堤、铁山寺自然保护区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纯朴的山水风光吸引了八方游客。淮安生态良好,是适宜人居的生态家园。湿地资源十分丰富,面积以地市级为单位在全国名列前茅,所辖盱眙、金湖、洪泽、涟水四县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市森林覆盖率21.5%,城市绿化率37.5%。淮安美食名闻遐迩、是中国淮扬菜之乡。淮安是我国四大传统名菜系之一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2002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淮扬菜之乡”称号,现存淮菜名点1300余种。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招待中外宾朋选用的就是淮扬菜,故淮扬菜又有“开国第一宴”之称。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伟人故里、美食之乡、运河之都、生态家园”已成为淮安响亮的城市品牌和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 淮安,是一片快速发展、正在崛起的财富热土 刘希平向媒体介绍说,淮安是一片开放的热土、创业的热土。淮安的发展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 所谓天时,就是淮安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配套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创业创新能力都在加速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而为来淮投资客商提供了最佳的进入契机。淮安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形成了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烟草、食品、建材、医药等八大支柱产业,现有各类工业企业1万多家,大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0家。去年,我市淮钢集团与全国最大的钢铁民营企业——江苏沙钢集团进行了资产重组,并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之一的台湾鸿海集团在淮投巨资建设富士康科技城项目,这些为我市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淮安现有6所高等院校、19所中等专业学校,年培养各类专业人才4万多人。全市拥有8个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300平方公里。我们向外来投资者提供的土地大都集中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生产、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另有标准厂房可供租用。全市发电总量为176万千瓦,日供水能力达20万吨,污水处理能力达16.5万吨,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六处热源点每小时供应900吨的蒸汽,等等。这些都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完全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各类生产要素资源、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优越的发展平台。 所谓地利,就是淮安处于全国承南启北的地理位置,是苏北腹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适合于原材料和产品大进大出,能较快地向全国辐射延伸。五条高速公路在淮安交汇,已成为江苏高速公路交通枢纽。新长铁路纵贯全境,直达北京、青岛、哈尔滨、成都等大中城市。京杭大运河等多条流域性航道通江达海,水路直达上海港、南京港、镇江港、连云港。随着淮安民航机场的建设,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的拓展,盐河改造工程的实施,淮安的“地利”优势将日益凸显。我们在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的基础上,配套推进海关、保税仓库、出口加工区和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增强为客商投资配套服务的能力,努力降低商务成本。 所谓人和,就是全市上下形成了“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当前,台资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加速向苏北转移已经成为资本流动的一个新趋势,淮安优越的公共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承接这一转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制度经济学认为,一定的制度结构具有特定的激励机制,而激励机制与投资成本有直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资成本的大小,从而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如果一个地区制度安排合理,就会吸引各种资源流向该地区。较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而从长期的动态过程看,经济增长的结果反过来形成新的制度环境,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持续不断地狠抓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通过积极主动的制度创新创造了一流的服务和环境,打造了比较优势,形成了吸引外来投资的“洼地效应”。淮安的制度创新集中体现为牢固树立“百姓是天、客商为重、企业至上”的公共服务理念,努力创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严明规范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治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用一流的政策、一流的秩序、一流的服务吸引国内外客商。 淮安,是一颗熠熠生辉、璀璨夺目的淮上明珠 刘希平介绍说,“总量翻一番、财政争双百、建成特大市、实干奔小康”是淮安“十一五”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淮安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要求。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干奔小康、建设新淮安”总目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由快转好、质量并举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8.1亿元、财政总收入64.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50.4%、44.6%、54.7%和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2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10元,同比分别增长18.6%和17%。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5.7亿元、销售收入520亿元、利税49.8亿元、利润2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5%、39%、42.8%和58.4%。完成工业投入178亿元,同比增长53%;实施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4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2个。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成服务业投入128亿元,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和16%。 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加快高效农业规模化基地建设,新增高效种植业基地18.3万亩、高效渔业养殖面积10万亩,高效种植业、水产养殖面积分别达87.2万亩和16万亩,占比分别达14.5%和18.8%。全市60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利税、出口创汇分别增长30.8%、38.9%、18.4%。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程,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8.3万人,转移总数达到137万人。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完成乡镇镇村布局规划和425个村庄建设控制性详规,将零散的45864个自然村规划为5034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全面启动了200个集中居住点建设,已有15303户农户到集中点建房。 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围绕把淮安建成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目标,不断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完善了里运河文化长廊、河下古镇保护性修建等规划,开展了淮海北路两侧、盐河风光带、古黄河风光带等城市设计,编制了冶金机械工业园、新港工业园、富士康工业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建成淮安新火车站,开工建设会展中心、天津路大运河桥等项目,完成淮阴、楚州污水处理厂和王元垃圾处理场渗沥液预处理工程,启动徐杨污水处理厂建设。各项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在苏北率先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创模通过国家级技术考核,创园通过资格评定,健康城市建设有序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已全面启动。 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上半年,新签规模以上内资项目810个,合同引资额27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2%、62.7%和81.3%;新批外资项目44个,协议注册外资2.14亿美元,实际到帐1.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完成进出口总额6亿美元,其中出口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5.6%和44.2%。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新增私营企业2123户、个体工商户1.76万户、从业人员7.5万人、注册资本4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34.5%、11.5%和75.5%。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继续组织实施科技“六大工程”,成功举办了第六届科技洽谈会,签约项目429个,其中超亿元项目42个。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全面完成了165所农村初中“四配套”工程,启动了452所农村小学“四配套”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共免收学杂费1.83亿元,惠及中小学生65.6万人。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达345.4万人,参合率达96.9%,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位居苏北第一;建成市妇幼保健中心母婴大楼,完成市四院病房楼、急诊楼新建主体工程;新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2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300个。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组织开展了首届“农民读书节”,建成“农家书屋”80个,完成市博物馆改扩建和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新陈列馆主体工程,有线电视行政村开通率达93%。 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淮安、共建共享”等主题教育活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和农村救助体系,逐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和城市、农村低保标准。高度重视和关心困难群众生活,精心组织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4050”人员就业再就业、助残、育才助困、安居、敬老爱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市区居民医疗统筹、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和法律援助等民生帮扶“九大工程”,上半年实现“4050”人员及“零就业”家庭再就业3250人,帮扶困难残疾人979名,资助特困生12万人,发放廉租房补贴57.8万元,市区居民医疗统筹惠及8.6万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80件。进一步畅通领导信访接待日、市长公开电话、机关服务进社区、“行风热线”、软环境建设投诉受理中心、“信访直通车”、领导干部下访、企业服务月等八条通道,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大依法治访力度,维护了社会稳定。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编辑:
杨晓燕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