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十七大代表风采录]“葡萄大王”王先荣
2007年08月15日 08:51:2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王先荣在葡萄园里为农户现场讲解葡萄种植技术。本报记者郭立亮摄 【人物档案】 王先荣,我省选出的中共十七大代表,澧县小渡口镇曾家村农民、葡萄种植科技示范户。通过多年研究实践,使我省的葡萄砧木、无核葡萄品种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湖南农大聘其为葡萄科研(硕士、博士培养)基地负责人,是首届袁隆平科技奖获得者。被誉为“葡萄大王”。 在澧县小渡口镇曾家村见到王先荣时,他正顶着盛夏的烈日,在自己的葡萄园里向果农讲解葡萄栽培技术。 中等的个头,黝黑的皮肤,裤腿卷到了膝盖。谁能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农村汉子,竟然是全省有名的“葡萄大王”,葡萄种植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艰难创业 1988年冬天,在西南农大学习了两年的王先荣,带着5000株葡萄苗回到家乡,租种7亩旱地建起了葡萄园。他在地头搭起工棚,整天吃住在里面,像伺候婴儿一样看护着千辛万苦栽植起来的葡萄苗。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王先荣的葡萄开始挂果,亩产达2500公斤,当年纯收入近5万元。 1992年,尝到甜头的王先荣又租了20亩土地,引进20多个葡萄新品种,准备大干一番。第二年夏天,由于高温、潮湿,加之经验不足,王先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20多亩葡萄感染了严重的黑痘病,面临全部损毁的危险。他心急如焚,多方求助,最后找到了湖南农业大学葡萄种植的著名专家石雪晖教授。石教授连夜为他制定了7套防治方案。当时已是凌晨1点多钟,王先荣顾不得休息,像揣着救命仙丹似地立马赶回家。熬过15个不眠之夜,黑痘病被全部控制。从此,王先荣与石教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同时也更加相信了科技的力量。 2000年,王先荣成立了澧县农康园艺有限公司,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葡萄产业化发展之路。 改写历史 受南方多雨的制约,以前,澧县葡萄种植品种只有巨峰系列,品种单一,品质不好,采收期过于集中,市场供应期短,难以满足消费需求。 2000年,王先荣在小渡口镇杨家村租赁土地108亩,建起高标准葡萄科研基地,作为湖南农大的校外科研基地,专门从事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实验及配套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省里对王先荣的葡萄科研基地非常看重,把湖南省农业重大项目———“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安排在这里实施。作为该项目的骨干力量、主要负责人,王先荣与湖南农大葡萄课题组全体成员一举攻克欧亚种葡萄不能在江南种植、红色品种不能在南方上色的难关,使我省的葡萄砧木、无核葡萄品种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2005年,王先荣再次在张公庙镇新年村建立科研基地218亩,承担“湖南省葡萄产期调控技术与机理研究”项目,仅两年就摸索出了填补国内空白的葡萄一年两熟技术并即将通过专家鉴定。 王先荣的研究成果掀起了澧县农业的一次又一次革命。在他的指导和带动下,澧县葡萄种植户的亩平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开创了轰动省内外的“万元产值地”种植模式。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连年攀升,葡萄产量和品质迅速提高,形成了覆盖13个乡镇、年产量2000万公斤、年产值近9000万元的葡萄产业带。 无私奉献 为了更好地带动群众致富,王先荣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了周边的群众。他牵头成立了澧县葡萄协会及协会党组织,推行“支部+协会+农户”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02年以来,他先后带动本县发展葡萄1.2万亩,在岳阳、衡阳、怀化以及湖北、江西部分地区推广欧美及欧亚种葡萄6万亩,并通过办班培训、现场指导、电子邮件、视频聊天等方式为省内外果农免费提供技术服务2160多场58万余人次,培养了一批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记者刘文韬通讯员杨颖万传文)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记者刘文韬 通讯员杨颖万传文
编辑:
应之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