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十七大代表风采录]余晓兰:装点此关山
2007年08月15日 08:58:0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图为余晓兰与丈夫在自家承包的荒山上植树。贺朝善摄 趋车临近山西内蒙古接壤的古长城脚下,余晓兰夫妇十六年心血换来的几千亩绿荫远远就能望见。在黄土高原上,这是一抹十分动人的景致。对于多少年窘守荒芜和贫困的山庄窝铺来说,其所凝结的精神价值,更有超越一般的特殊意义。 余晓兰,右玉县杨千河乡南崔家窑村农民;全国“三八绿色奖章”“三八红旗手”“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劳模”荣誉获得者,十六大代表;今年5月,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云南妹子右玉媳妇 矢志不移绿化荒山的背后,连着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1985年春,干部家庭出身、中师毕业的余晓兰,和驻云南开远市某部的汽车兵善公相识相爱了。善公的聪明热情、健硕机敏和几封夹杂白字的情书,很快俘获了姑娘的心,让余晓兰全然不顾亲人的苦口婆心和日后即将面对的艰难。 1989年,余晓兰跟随退伍的善公回到右玉,在县城租房安家。婆家一新一旧两套铺盖、70元钱,和善公的500元安置费、娘家的1000元钱,是他们全部家当。 现实的巨大落差让24岁的云南媳妇有些发懵,接踵而至的困难让她不得不一次次领教生活的玩笑。塞外漫天的风沙一刮半年,吹得屋里没有一块不落沙尘的地方,余晓兰长了这么大,哪里见过这么多风?长在南方的她喜欢吃大米,但那时候,在右玉县能够吃上一碗大米是很奢侈的想法。 生活所迫,余晓兰和丈夫先在县城杀猪卖肉,这行当本钱小、风险小,猪油还可以代替那些实在难以接受的胡麻油。谁知引来直白的嘲笑——“怪不得来咱这穷地方,在云南就是个杀猪的”,噎得余晓兰喘不上气来。 后来,不甘人后的她和丈夫还种过蘑菇,开过荒,养过三轮,但始终摆脱不了穷困二字。最苦闷的时候,余晓兰也想过离开右玉,也流下后悔的泪水。但纤弱外表下的倔强天性,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还有丈夫真挚的爱,使她最终留了下来。 荒石山坡上的锦绣文章 梦想,总因机缘实现。1992年,右玉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治理“四荒”的优惠政策,经过生活磨炼、一心想大干一番的余晓兰从中看到机会。他们带着孩子举家返回婆家,申请承包了村南的4000亩荒山荒坡和门前的30亩乱石荒滩,决心通过治理,向荒山荒坡要效益,并“把云南的绿色带给山西,锁住风沙”。 心疼媳妇的婆婆劝到:“你们还是回城吧!这沟、这山,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凭你俩能治理个啥?”但认准的事,哪能说拉倒就拉倒。夫妻俩凭着一辆拖拉机和两双勤劳的手,拉开了整治荒山的序幕。开山取石围堰,拉土整地平田,栽植灌木建生物坝。经过一年时间苦战,30亩河滩地开发出来了。他们种下5000多株新红星、秦冠等优质苹果树,并建起了小苗圃,对果树进行优种嫁接,培育了适生、高产、高效果树苗10万多株,形成了一个规模挺大的园区。 然后,俩人一边经营果园,一边加快荒山治理。一锹一镐,刨下一个个鱼鳞坑;栽树,填土,灌溉一株株希望的幼苗。 绿化荒山的艰辛岁月里,余晓兰很少带表,从来都是数着晨星上山,天黑了才下山回家。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应之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