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走进秦俑馆到1998年担任馆长以来,吴永琪担任“秦俑守护人”已有30年了。“30年来,中华民族古老而伟大的文化遗产对我心灵的冲击和震撼从未改变。它让我矢志不移保护好秦俑,努力营造与之相匹配的环境,创建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吴永琪说。
这是吴永琪(左)正在与文物保护人员讨论兵马俑保护方案(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曾是北京知青的吴永琪30年前调到秦俑馆后,与100多名民工住在考古工地的简易工棚里,一口气参与完成了数百件兵马俑的修复工作。
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原来通体彩绘的兵马俑在地下时“颜色”大多已脱落,出土后尚存的部分彩绘几分钟内就起翘、卷曲以至脱落。保护仅有的几个彩绘兵马俑不再颜色尽失是世纪难题。
吴永琪说:“彩绘保存了,就等于保存了兵马俑的完整性、保存了它的原貌。为此,秦俑馆在1988年成立了课题组,并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部门联合开始了科研攻关。”
经过中德科技人员10多年艰难攻关,由吴永琪主持的“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通过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项目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4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永祺告诉记者,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的成熟是秦兵马俑保护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之一,国家文物局缘此把国家陶质文物保护中心设在了秦俑馆。
1980年起,吴永琪参与了秦始皇彩绘铜车马的发掘和修复。重达2.45吨的铜车马是一套完美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并且完全是写实风格,是按照原车二分之一的比例制作的秦始皇的“坐驾”。
“我们修复拥有数千个构件的铜车马用了10个月时间,期间兴奋与困难不断交替。譬如车上那个重33.23公斤的伞盖碎成了316块,其直径122厘米,最厚处是3毫米多,最薄的地方只有0.8毫米。在地下几千年它发生了严重氧化和变形,修复时根本不知道原来什么样。它的弧度如何、焊接怎么解决、如何组装,对我们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好在经过反反复复的努力,我们幸运地组装成功,修旧如旧了。”吴永琪介绍,“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项目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秦俑馆1979年10月1日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海内外游客560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140余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兵马俑同时也已“出访”过近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和参加过100多个展览,使世界五大洲的2000多万名参观者领略到兵马俑的风采。
“秦始皇陵是一座文化内涵丰富的地下王国,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秦俑馆的发展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主要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走来的,没有这样一个大环境,秦俑馆走不到今天。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它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兵马俑,让更多的人为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感动和赞叹。”吴永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