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青海民族风俗
民族风俗

  藏族,不管居住在祖国的何处,自古以来均自称为"博"。这一称呼表明,整个藏族在其经济、文化、语言、心理素质上稳定的统一性,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只因居住区域的不同和方言的差别,又有"博巴"(除昌都地区外的西藏)、"康巴"(包括昌都专区、甘孜州、玉树州、迪庆州)、"安多"(除玉树州外的青海藏区、阿坝州和甘肃的藏族)之区分。在甸历史的长江可中,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与汉族等众多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他们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尊严,反对外国侵略,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为各族人民的友谊和团结做出过重大贡献。

  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提供的数据,青海省藏族有911860人,占青海总人口的20.46%,占全国藏族总人口的19.85%。环青海湖居住的海东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海南、海北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同操安多方言,为安多方言区,玉树州藏族操康巴方言,属康巴方言区。

  习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产生总是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超越经济基础的民俗是不存在的。青海藏族人民对茫茫草原有着挚心的爱,它们爱马、识马、善骑、骁勇,充满剽悍、尚武的精神;轻便、耐磨、便于支拆驮运的牛毛帐房;粗犷豪放、欢快热情的民间舞蹈等等,无不可以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中找到终极的根源。同时,藏族是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宗教对藏族各种习俗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印记。赛马时,?quot;煨桑"这一古老的敬神祭祀习俗作为开赛的仪式;玉树卓舞中古老流派"新寨求卓",本身就是藏传佛教高僧松却帕文为"新寨嘛尼"奠基仪式创作后演化而成的;藏族神奇的天葬等葬俗的形式与古代藏族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有密切的关系。藏族的绘画更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无论建筑、帐篷、用具上的图案,多数表示吉祥的金鱼、宝瓶、胜利幢、法轮、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宝?quot;八瑞相徽"以及高杆上随风飘曵的经幡等等,无不说明这个问题。同样,我国曾经历过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它为青海藏族的习俗打下不可忽视的烙印。诸如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像"新寨求卓"这样的舞蹈是禁止女性参加的;帐篷内的座位、坐序、坐法有严格的习俗规定,女人不能坐在男人的上方,男人可盘腿而坐,妇女则需半跪式,不得盘腿;男人用的东西,妇子不得跨越,必须绕行;诸如受官贵民轻特权观念的影响,路上遇到千户、百户,则必须赶紧取下盘发,右袖搭肩,躬立道旁,双目下视,甚至跪立道旁。这些说明在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普通老百姓的习俗之间,政治是通过中介作用而发挥其影响的。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青海地域辽阔,藏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对象、方式不同,表现在习俗上也显出不少差异。主要是居住草原、从事牧业生产的帐房藏族和居住低海拔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土房藏族之间;与康巴地区接壤的玉树藏族族和安多地区连片的安多藏族之间;玉树从事牧区农业的土房藏族与海东地区从事农区农业的土房藏族之间,其习俗略有不同。鉴于此,藏族习俗部分由玉树地区和安多地区两部分组成。这既有利于相互补充,尽可能全面地反映青海藏区习俗的总体面貌,又能反映其差异性和各自的特点。下面再着重对玉树地区藏族习俗的概貌作一点介绍。青海地?quot;世界屋脊",江河源头。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独具一格的高山大川,悠久的历史文化,淳厚的民族风情,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青海的旅游事业以其古朴的自然风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和港、澳、台同胞。

  回族风俗

  回族婚礼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女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催妆礼"。结婚那天,男言要去车接新娘。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称"离娘水"。同时,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送亲宜早不宜迟,把新娘接到门口时,新郎要围着车转一圈,然后将新娘和送亲人迎进大门。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两家客人互道过"色拉目"后,举行念"尼卡哈"仪式。首先请阿訇选诵一段《古兰经》,然后,阿訇当着证婚人问新郎:"你愿意娶她为妻吗?quot;新郎如愿意要马上表态。再问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则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诫二位新人要互敬互爱。"尼卡哈"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才进洞房。

  新郎进洞房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蛋式"针扎子",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人,称为"撒喜"M矸构螅蠹铱寄侄捶浚梢蝗说彼疽牵龅阕樱眯吕伞⑿履锉硌萁谀俊H旌螅吕膳阕判履?quot;回门"(郎回娘家)。有的当?quot;回门"。

  回族衣着

  回族的男人,一般头戴回回帽,从颜色上看,有无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数喜欢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还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区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欢戴绵帽子,头上仍戴一顶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对绣花的青耳套(棉制或皮制)。上衣一般喜欢穿双襟白衬杉,有的还喜欢穿白裤子,白袜子,显得十分整洁、明快、庄重。

  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特别是回族男的在白衬衫上套一件青坎肩,对比强烈,清新悦目,显得为文雅庄重。到了严冬,穿了棉坎肩或皮坎肩,再穿上罩衣,舒适方便,保暖而不显臃肿。高寒地区的回族还喜欢穿二毛皮衣、胎皮衣和老羊皮大衣。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很讲究。一般都头戴白色圆撮口帽,搭盖头。戴盖头的习俗,源于阿拉伯国家,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缺乏,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俗。盖头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嵌金边,上绣素雅花草图案;已婚妇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头;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处。回族妇女一般都穿大襟衣服。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绣花,而且喜欢佩戴金银手镯、耳环、戒指,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看上去清新、秀丽、俊美。

  近年来,城市的回族,特别是青年人,也和汉族一样,有不少人已喜着新潮时装,讲求款式新颖别致,色彩艳丽多姿。

  蒙古族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本月十三至十五日的祭“俄(鄂)博”、七月二十王日青海湖畔的“祭海”和十月二十大晶灯节等。

  春节亦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届时家家置新衣、办年货,准备节日食物。年三十时,必须回家,畜归圈,换新衣,敬天敬神。大年初一,男妇盛装,到新朋家相互拜年,敬献哈达。初二,全家居家不出,初三又去友邻家拜年,非常热闹。

  祭“俄博”,一般都在七月中旬。它是蒙古族牧民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会上除了请活佛、喇嘛念经,煨桑,祭礼山神,祈祷人畜平安外,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过过去,青海湖一带的古族还要举行劢大的"祭海"活动,届时,要将三牲(整牛,羊,猪)供在桌上,然后宣读祭文。礼毕后,大家争先相抢割献祭的牛羊肉,以先得、多得为吉祥,谓之“抢宴”。

  会上还举行跑马、射击等比赛马。青海蒙古族传统盛会那达慕。

  蒙古族热情奔放,喜爱歌舞,并且喜欢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年夏、秋季节,人们要按照传统的习惯举行“祭山”活动和会盟仪式,届时杀牛宰羊,唱酒唱歌。还要举世闻名行射箭、打靶、赛马等活动。青海的各地蒙古族每年七八月甸都要选择依山傍水,平坦开阔、水草丰美的草原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却即赛马会意思)。蒙古族自古以来就能延惯用语战,精骑善射。人们通常把善于驯马、赛马、射箭和摔足当作一项高强的本领来看待,对那些骑术高超、技艺出众的人,人们都很尊重。因此,赛马是那达慕盛大会的主要活动。赛马时,成百上千的牧民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赛马场,一面观看比赛,一面擂鼓摇旗,助威呐喊。而骑手们则乘着自己精心喂养、精心打扮的骏马,同对手信展开激烈的角逐,场上气氛热烈非凡。比赛结束后,对优胜者要给予重赏。

  有些地方的那达慕大会还要举行饶有兴趣的赛骆驼活动。骆驼虽然形态安稳迟钝,但跑龙套起来疾速如飞,与马的速度不差上下。比赛时,骑手们骑在驼背上,一字儿摆开,号令一发,几时十峰骆驼便如离弦之前,在戈壁草原上飞驰。骆驼飞跑起来颠簸很大,骑手们却在驼背上驾驭自如。赛程一般为2.5——5公里,先到终点者为胜。激动的人们常常把优胜者从驼背上抢下来,高高抬起,表示敬重。

  民族节庆

  塔尔寺一年中有四次大法会:

  第一次法会叫正月祈愿大法会,农历正月初八到十八举行,农历正月十四午间跳金刚怖畏护法舞,农历正月十五上午浴佛,农历正月十五晚间举办大型酥油花展览。

  第二次法会叫四月法会,农历四月初八至十五举行,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出家、涅磐的法会,农历四月十四午间跳金刚怖畏护法舞,农历四月十五上午晒大佛,农历四月十五下午跳马首金刚怖畏护法舞。

  第三次法会叫六月法会,农历初三至初九举行,是纪念释迦牟尼"三转法轮"的大法会,农历六月初七上午晒大佛,农历六月初七下午跳马头明王护法舞,农历六月初八上午转经佛(转寺院外围一周),下午跳马头明王护法舞。

  第四次叫九月法会,农历九月二十至二十六举行,是纪念释迦牟尼降凡的大法会,有跳桑坚、拜佛等活动,其中农历九月二十二全天全天开放所有佛殿拜佛,农历九月二十三午间跳马首金刚护法舞。

  塔尔寺每年另有两次小法会:

  纪念宗喀巴"圆寂"的小法会,又称"燃灯节",自农历十月二十二开始举行,共九天。僧众诵经表达对宗喀巴的赞颂和祈祷,从农历十月二十五开始,全寺房顶连续点酥油灯五天,僧众在屋顶高声诵经并奏长号,万盏灯火如灿烂繁星,把整个寺院照得通明,气氛肃穆庄严。

  年终祈祷法会,农历十二月十三至十二月二十七举行,内容是辞旧岁,迎新年,祝福来年吉祥如意,万事祥和。

  撒拉族民俗

  撒拉族由元代来自中亚的撒马尔罕人,同藏、回、蒙古各族长期融合而成。主要从事农业。信仰伊斯兰教。人口:87697

  分布: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词汇,青壮年多通汉语。

  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

  撒拉族习俗

  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严禁在清真寺内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携带污浊之物进入清真寺;作礼拜时,他人不得从面前走过;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涤衣物;与人谈话时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礼的行为。

  撒拉族服饰

  撒拉族男子头戴白色或黑色圆顶帽,上穿白色衬衫,外套黑色坎肩,束腰带,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冬季穿皮袄。妇女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外套坎肩,下穿各色长裤,戴头盖。

  撒拉族食俗

  撒拉族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时根据情况适当加餐),主食以面粉为主。家常品种有花卷、馍馍、馒头、烙饼、面片、拉面、擀面、散饭、搅团等。在一年一度的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两餐,饭菜比平时丰盛一些。

  按照伊斯兰教义,撒拉族严禁饮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备酒。平时更无饮酒的习惯。日常饮料除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常饮麦茶和果叶茶。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饮用别具风味。

  典型食品:比利买海,又?quot;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风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撒拉族节庆

  撒拉人信奉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在民间,婚丧嫁娶都要炸油香、煮麦仁饭,其间凡参与炸油香、煮麦仁饭的妇女必须要"乎斯里"(即沐浴过),未经沐浴或经期妇女,不允许参与这项工作,也不允许到油锅附近去。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青海历史概况
·青海矿产资源
·青海地理气候
·青海地理概况
·茶卡盐湖和万丈盐桥
·塔尔寺概况
·可可西里概况
·青海湖概况
·青海省旅游概况
·通天河与三江源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