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感受
2001年7月13日,大批民众涌上了北京街头。焰火和激光照亮了夜空。20万名狂欢者聚集在天安门。汽车行进在长安街上,里面坐满了挥舞红旗的年轻人。中国刚刚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人们欣喜若狂:他们的国家终于作为国际社会的合格成员得到了承认。
中国需要这次机会。他们需要不断取得更大更新的成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建设全世界最大的水库和海拔最高的铁路。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中国人都怀有重现昔日辉煌的梦想。
与此同时,中国意识到,巨人猛醒会令世界其他国家感到恐惧。中国迅速发动了一场国际"魅力攻势"。疲于应付一连串国际危机的美国根本没有注意到中国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在国内,老百姓现在敢讲话了。一年前,中国政府取消了对外国记者的旧有规定。奥组委的高级官员屠明德告诉我:"中国只会越来越开放。我们不会走回头路。"
也许他是对的。从我的厨房窗户向外张望,人们正在建设国家的未来。每天早晨,我都看到北京最高建筑--国贸三期--的工程不断取得进展。旁边是不可思议的中央电视台大楼。我在朝西的阳台上看到,公园、地铁站和豪华公寓楼取代了从前低矮杂乱的平房。
社会像城市面貌一样日新月异。从前,像我这样的外国人(尽管是华裔)被视作外星人。如今,西方人在中国可以找到各种称心如意的工作。比如说,一个美国人在上海做了牧师,为中国新人主持婚礼。不过,形势发生变化的真正标志是大批中国人从西方返回祖国。大家称他们为"海归"。许多人担心,如果他们留在海外的时间过长,就会错过最新的发展。我的侄女婿在北京长大,但还是惊讶于中国的变化速度。他说:"我在短短几年后从美国回来,就听不懂朋友们的谈话内容了。他们说的商业'平台'是什么意思?"
我的父亲到2007年圣诞节就满91岁了。他坚持要到北京去看奥运会。我们的许多亲戚肯定在盼望他的到来。光远的女儿乔伊丝一家就是"海归",如今生活在北京。光远已经退休,大部分时间住在苏州。他和妻子在美国工作了若干年,在那里有一套3000平方英尺的高级公寓。他们在家乡的老屋早已拆除,建起了一座商城。不过,他们说,回家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