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近日公布了2003-2007年我国卫生发展情况简报,指出2003年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居民期望寿命由2000年71.4岁提高到2005年73.0岁,婴儿死亡率由2003年25.5‰下降到2007年15.3‰,孕产妇死亡率由2003年51.3/10万下降到2007年36.6/10万。
资料图片
据介绍,2003-2007年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其中,全国卫生机构数2007年底达31.5万个,比2003年增加2.4万个;卫生人力总量增加,主要是医护人员增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2003年1.48人增加到2007年1.5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1.00人增加到1.12人;2007年底,全国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总数达363.6万张,比2003年增加47.2万张。2003年以来,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递增,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有所下降。
究竟什么是人均期望寿命?专家介绍,人均期望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寿命的长短受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人类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因此,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这就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所以,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和人的实际寿命不同,它是根据婴儿和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情况计算后得出的,是指在现阶段每个人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活到这个年龄。
2003-2006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增加1.0个百分点,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增加5.5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减少6.5个百分点。预计2007年卫生总费用达到10488亿元,占GDP4.82%,人均卫生费用781元。由于2007年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病人医药费用也在上涨。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128.7元,比上年增加2.8元(当年价格,下同),上涨2.2%;住院病人人均住院费用4874.8元,比上年增加355.9元,上涨7.9%。扣除物价影响因素,人均门诊费用减少2.9元,下降2.3%;人均住院费用增加141.5元,上涨3.1%。2003年以来,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呈下降趋势。门诊病人药费比重由2003年的55.6%下降到2007年的50.8%,住院病人由44.3%下降到42.3%。
2003年以来,全国医疗服务工作量持续增加,服务效率有所提高。2004-2007年,中央安排专项资金94亿元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得到提高。2003年以来,城市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大部分城市街道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007年底已达2.4万个。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达25.7亿人次,入院人数达8623万人。与2003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4.7亿人次,增长23%;入院人数增加2531万人,增长42%。
过去5年,我国病床使用率提高,平均住院日缩短,医师工作负荷增加。2007年,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8.4%,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47.7%。与2003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3.1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11.4个百分点。2007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6日,比2003年平均缩短0.4日。2007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5.8人次、担负住院1.7床日,比2003年分别增加0.8人次、0.3床日。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6人次、担负住院0.7床日,比2003年分别增加0.9人次、0.2床日。
过去五年,我国大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新发传染病和艾滋病、结核病、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控能力。2002年以来,全国共投资105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9亿元)用于省、市地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专项投资64亿元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已完成传染病院区与紧急救援中心建设任务。
目前,全国98%的市(地)、94%的县(区)建立了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达10万人。2006-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艾滋病防治经费达18亿元;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覆盖31个省(市、区)1190个县(区);截至2007年11月底,累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人达3.9万人。2007年1-3季度,全国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6.1万例。截止2007年11月底,全国44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中, 280个县(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72个县(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07年1-10月血吸虫病治疗和扩大化疗人数达289.5万人。2003年以来,我国妇幼保健系统管理覆盖面较广。孕妇产前检查率维持在90%左右、产后访视率86%左右;住院分娩率88%,4年提高9个百分点。
2006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85%,提前实现2010年65%目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4%,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75%。过去五年,我国1岁儿童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疹四苗报告接种率均保持在98%以上。2007年乙肝疫苗三针接种率达95%以上,有效地预防了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过去五年,我国农村地区改水和改厕工作取得实效。截止2007年底,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到9亿人左右,占农村总人口的92.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3年58.2%提高到2007年64.1%,卫生厕所普及率由50.9%提高到57.0%。
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2448个,参合农民7.3亿人,参合率达86.0%。与2004年相比,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增加2115个,参合农民增长8倍,参合率增长10.8个百分点。2007年1-9月,全国新农合基金累计支出220.3亿元,累计受益2.6亿人次。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2003年以来,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参保人数和基金支出逐年增加。2006年底参保人数达1.6亿人,全年基金支出1277亿元。
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在79个城市启动实施,预计全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将达3000万人。2004年起部分地区开展了农村医疗救助工作,2005年扩大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截止2007年6月底,农村医疗救助覆盖全部含农业人口的县市,65%的区县开展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据民政部门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医疗救助支出4.9亿元,医疗救助1078.7万人次;城市医疗救助支出3.1亿元,救助118.3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医疗救助人次和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卫生部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