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解读大同市长耿彦波:又一个“仇和”

  耿彦波是一位做官与做文化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两栖式官员”。伴随着持续10年之久的争议,耿彦波一路前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经营城市,他成功地寻找到了经济与文化的“黄金分割点”。

  当他离开灵石时,有人在天石新城摆上3个花圈“送行”;当他修复榆次老城时,有人打出“谢谢你,彦波”的横幅;当他调离榆次后,“吕日周第二”的争论甚嚣尘上;当他离开榆次两年后,“耿粉”自发在新浪网开设博客“耿彦波论坛”;当他来到太原进行城市大建设后,“又一个仇和”的评价出现。这个人就是耿彦波。

  在山西太原、晋中两地,上至政界,下至普通百姓,人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将他的名字,和吕日周、仇和放到一起。从灵石县长到榆次区委书记再到太原市常务副市长,他既有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有妙语连珠的话语,更有为民流泪的感动。

  2008年2月5日,耿彦波走马上任大同市长。中国最著名的资源型老工业基地———“煤都”大同,成为耿彦波的新舞台,也是他从政中的第四个舞台。此时,距离他任太原市委常委、副市长,仅仅才过了1年零8个月。

  从太原再到大同,这位力行“把工作写在大地上”的个性官员,又将上演怎样的精彩?

  把城市变成风景,把风景变成资本

  “对于榆次,耿彦波是一个奇迹。做为一位在榆次留下卓越政绩的领导,虽然他无意关心世人的毁誉评论,无意去拿政绩向上司领赏,然而他所做出的实绩却无法阻挡榆次人民对他的崇敬和爱戴。耿彦波于2004年3月19日离任榆次,但群众对他的热情依然不减。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物质和精神上为榆次所做的贡献深深感动和影响着榆次人民。2004年3月19号,榆次干部群众眼含热泪手捧鲜花,带着美好的祝愿送走他们亲爱的书记时,无不为榆次惋惜,两年里千万颗心灵关注着榆次的去向,千万双眼睛注视着榆次的发展,千家万户盼望着榆次依然快步向前。基于这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人们不愿忘记耿书记。

  因为怀念,因为感恩,也因为遗憾,我们不会忘记这个日子,那个告别春天的鲜花和掌声的日子里,永远有榆次干部群众的祝愿和期盼!”

  这段话发表在新浪网“耿彦波论坛” 的博客首页上,该论坛是一群“耿粉”自发开设的一个博客。从这段话中,一个立体化的地方决策者的轮廓隐约呈现出来,那么,耿彦波是靠什么赢得尊敬的?他主政榆次时又发生了什么?

  从1995年任灵石县县长开始,惯打“文化经济牌”的耿彦波就一直致力于保护挖掘晋中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先是灵石的王家大院;2000年4月调任榆次后,又修复了气势更加恢宏的“常家庄园”。为官7年,他把两座“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民居庄园推向了全国,更推向了市场。如今,在北京地铁站,可以看到“王家归来不看院”的旅游产品广告———夕阳余晖之下,层层屋檐组成的气宇轩昂之势,足以雄霸天下。

  因此,中国著名的古建筑文化“泰斗”郑孝燮老先生说道:“要想切实保护好历史遗产,光有‘有识之士’不行,还得有既掌握决策权,又对保护文化遗产有充分认识的政府官员,我把这样的人称作‘有识之官’,耿彦波就是一个。”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耿彦波幸运的是,他为官任职的地方,都遗存着大片的古老民居;晋中历史文化幸运的是,有位地方官很“识货”,能从过往岁月的遗物中看到文化的意义以及未来的价值。

  “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一只猴”。这是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榆次城建状况的一种戏说。然而,在耿彦波“多留遗产,不留遗憾”的修复思想和“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下,经过500多个日夜奋战,一个占地面积100万平米,具有儒、道、佛等文化特征,集中国传统优秀建筑精华的老城展现在世人面前。它有中国最大的县衙,中国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城隍庙,中国北派最大的城市古典园林群落。

  榆次老城改造完成后,漫步街头,居民宋五寿用朴实的语言编了一个顺口溜加以赞誉:“榆次老城泛新颜,扬起新旧两条帆;欧式架构美如画,东西风情都好看。”

  但是,城市大建设,钱从哪里来?榆次在短短3年内用于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资金达10亿多元,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城市面积、城市功能以及城市品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榆次每年的可支配财力有限,仅预算内人员工资一项缺口就达4000多万元,投资的钱从哪里来?同时,又是什么让耿彦波下大功夫去保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呢?

  耿彦波很坦然地说:“为了赚钱。”他认为,作为一个地方官员,特别是一个地方的主要负责人,不讲钱、不算账,肯定是不行的。而更为关键的是,耿彦波抓住了问题的“关节”———城市经营。

  对于经营城市,耿彦波在山西省委刊物《前进》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用计划经济的眼光看城建,看到的是投入,头疼的是缺钱,道路越走越窄;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城建,看到的是产业回报,得到的是保值增值,天地越来越宽;用经营的眼光看,土地是资本,道路是资本,一切可经营的城市元素都是资本。确立经营城市的全新理念后,转变就城建抓城建的思维定式,将过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建设思路,转变为“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的经营思路。

  对此,耿彦波以榆太路改造工程为例,新路设计路面宽60米,但拆迁时实际为80米,两边各空出10米建商铺。这样一来,繁华的榆太路两边就配套有3万平方米的商铺,以每平米4000元的价格出售,回笼资金1.2亿元。除去修路的综合成本9000万,净赢3000万。榆次就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城市面貌以神话般的速度改变着。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耿彦波却在无米之际,做熟了热腾腾的“米饭”。其中的滋味让榆次人民咀嚼得韵味悠长。通过城市经营,榆次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三赢,耿彦波成功找到了经济与文化的“黄金分割点”。

  对此,中国著名的民俗文化学者冯骥才评论道:“耿彦波的成功之处,是他一方面将这些历史遗存很好地保护起来,一方面又把它们开发为一种具有长远意义和巨大效应的旅游资源。他把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达到了互动与双赢。”换句话说,在新与旧的碰撞中,榆次选择了一条鱼与熊掌兼得的修建方案。

  同时,在沿海发达地区已运用多年的城市经营之道,终于也在地处中西部的山西落地开花。耿彦波经营城市对山西省各级决策者和普通市民造成的冲击波之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正因为如此,当他在2004年3月调离榆次,就任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兼机关事务局局长后,“吕日周第二”的争论出现并愈演愈烈。直到2006年6月他就任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太原老百姓最怕的是太原不变”

  太原要“建设一个新城,改造一个旧城,挖掘一个古城。”上任之初,耿彦波就提出太原城市建设的宏观思路。延续了灵石和榆次的一贯做法,城建依然是耿彦波工作的核心内容,在这位“城建市长”的带领下,太原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于2007年3月正式启动。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金代山西著名文人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出了“龙城”太原的雄浑之美。

  素有“龙兴之地”称呼的太原,拥有2500年建城史,如今虽古韵犹存,却风光不再,一组数据更令人忧心:在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会城市中,太原的地区生产总值倒数第一;“十五”期间,太原市政基础设施总投资47亿元,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排第24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一;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仅占城市GDP的1%,在所有省会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七。

  如何缩短差距?拉开城市新框架,提升城市档次与品位,成为太原市党政决策者的共识。恰在此时,耿彦波于2006年6月任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与管理、国土、规划等方面工作。

  为了加快城市大建设的步伐,太原市政府代表团于2006年9月6日-10日,专程赴合肥、上海与深圳,就城市大建设、拆除违章建筑与城中村改造等,进行专题调研。很快,2007年被确定为太原的城市建设年。

  太原采用了“大推进战略”,同时开工五条主动脉。面对外界“为什么不是一条一条渐进?”的疑问,站在决策参与和制定的角度,耿彦波在采访中答疑解惑:修路施工的周期一般是4至5个月,像太原市的气候,每年有效的施工期仅限于4月到9月,如果这些主干道逐一改造,进度太慢,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道路交通需要。无疑,这是耿彦波从太原实际出发的一种领导策略。而对于整个城市建设,耿彦波始终坚信一个理念:“太原老百姓最怕的是太原不变。”

  不过,与轰轰烈烈的城市大建设场面相比,分管城建的副市长耿彦波仍然不为街头巷尾的老百姓所熟知,用一些官员的话说:“耿市长很低调。”

  城市建设是一种空间艺术。在耿彦波的城市改造理念中,道路改造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耿彦波看来,修路这个简单的概念并不能概括现在太原市的大动作,道路不仅仅是为了交通,道路是城市的血脉,更是城市最直观、最生动的窗口,是城市景观最重要的一部分。

  以迎泽大街为例。有着“第二长安街”美称的迎泽大街,遵循“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原则,时至今日,仍令太原人引以为豪。这条大街也承载着太原人乃至山西人太多的记忆。由此,耿彦波认为:“迎泽大街是太原市的客厅,是太原市的第一道窗口。”

  于是,在迎泽大街改造中,管线全部入地,大街上空从此告别“蜘蛛网”。同时,迎泽大街道路两侧的围墙也被拆除,形成通透空间。在迎泽大街拓宽改造和微循环改造中,共拆除道路两侧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共计10万平方米。“这不仅仅是一次道路改造,更是一次城市改造!”有市民这样评价。

  迎泽大街拓宽改造工程,只是太原市2007年大规模道路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佐证。在2007年里,太原新增城市道路桥梁181公里,超过“十五”建设的总和;城建投资完成137亿元,相当于过去10年投入的总和。而在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上,耿彦波延续了他“经营城市”的一贯思路:以建养建,把生地变成熟地。以太原市的城市主干道之一龙城大街为例,修路前每亩地价为50万元,路通后升值到200万,足足增长了4倍。

  2007年12月22日,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率合肥市党政代表团赴太原学习考察。近两年,合肥同样以城市大建设闻名全国,但在实地学习考察太原之后,孙金龙说道:“到太原考察学习,很受震撼。太原2008年的投入将达到200亿元。我们千万不能为近两年大建设取得的成果而沾沾自喜。”太原与合肥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的综合经济实力屈居最后两位,孙金龙从一个竞争者的角度进行观察,更能反映太原的真实。

  一位山西省的机关干部说:“改革开放20多年,耿书记是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众多的领导干部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与耿书记谈话,他的思维至少超前我们20年”;“耿彦波是个实干家”,这名话在市民中有口皆碑。这就是不同的人对耿彦波的不同评价。

  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的耿彦波,更恰当的说,应该是一位做官和做文化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两栖式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耿彦波说自己“深受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居堂庙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于做官,耿彦波坦言:“我的仕途还算比较顺利,不管官大官小,我都有一个小舞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但是,从在灵石县修复王家大院开始,到榆次再到太原,耿彦波的城市建设就一直伴随着争议,已整整持续了10年。最著名的是发生在他离开灵石时的“花圈风波”。

  “我在灵石做事,遇到了不少风浪,拆迁旧城时,灵石老百姓5次到省政府上访。”耿彦波曾这样自述。2000年4月13日下午,他离开灵石到榆次赴任。第二天早晨,一个中层干部给他打电话,“县长,天石新城前面给你放着3个花圈”。此事,一时传遍了灵石、榆次两地。 

  “当时,我承担着很大压力,但没有作任何解释。我知道当年旧城改造时伤害了个别人的利益……但是,从做事的角度又不得不伤害他们,不伤害他们就会影响灵石的城建大局。”事后,耿彦波更加平淡地看那3个花圈。

  “2003年9月,榆次老城和榆次文化艺术中心两个工程在建,耿书记当时每天凌晨两点才回家,早晨5点又回到工地。到两个工程结束,他穿透了6双鞋。我也见过敬业的领导,但真的没有见过这么敬业的。”一位耿彦波主政榆次时的身边工作人员,这样回忆他在榆次时的工作。

  耿彦波在工作中还有一大特点,是喜欢“现场办公”,就地解决问题,他说:“我这个人工作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来不在办公室听汇报,我听汇报要到一线去看一些问题,到一线去了解情况。”

  修复常家庄园时,他一边要负责全区的正常工作,一有空就到工地上察看,每一幅影壁,每一个雕梁画栋,他都耳熟能详,俨然一个文物专家。他有时是早上,有时是中午,有时是夜幕降临的时候,工地上的每一位工人,对这位清瘦的儒雅书记都非常熟悉,也知道了他的严格。在关键的硬仗面前,耿彦波总会说“你能完成你就干;你完不成有人能完成”。一位新上任的领导感慨地说:“在耿书记手下干事真难,不脱两三层皮,真交不了账。”

  太原进行城市道路整改时,从2007年2月太原市市政工作会议召开到年底,仅仅在太原政务网上公开的耿彦波现场办公的次数,就达到了30多次。在迎泽大街改造工程指挥部,每天早上八点都要开一个调度会,及时让交警部门向市民通告路况,早做准备。这些涉及老百姓日常出行的细节,耿彦波每天都要过问。

  “耿彦波做事效率很高。常常不按常规行事。比如建设工程的供电有问题,他不会按常规先找副书记,由副书记找城建局局长,城建局局长找供电公司一把手,供电公司具体负责工作的人最后去落实这件事。他常常直接找供电公司的经理,甚至是具体供电所的相关业务负责人。还经常直接把这些相关的业务负责人聚集到一起开现场工作会议。”他的工作方法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当然也遭遇了很多不满,“架空了很多官员的权力”。

  “谢谢你,彦波”

  “破浪乘风一路,披荆斩棘三年。观稼阁上眺辋川,景色旦夕突变。城建频传捷报,旅游屡创佳篇。八缚岭下论英贤,交口声声夸赞。”这首《西江月·咏耿彦波》写于2003年秋。不过,这只是众多以耿彦波为人物原型的诗词中的一首而已。

  一位榆次市民,在看了耿彦波离开榆次时的直播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长诗《足迹》,其中这样写到:“清晰的思路像一道金色的彩虹,一个伟大的构想也随之而诞生:城市,也需要经营!……榆次,不仅成为一个现代神话,也将成为你一件未完成的作品。这是一份留给过去的记忆, 这是一份留给未来的新生。”离开榆次不久,以他为人物原型的报告文学《历史将不会忘记》,就刊登在《黄河》杂志2004年第2期上。

  不过,在诗歌、小说、博客等所有这些当中,最热闹,也最能刻画耿彦波立体化形象的,还是网络。在网络论坛中,支持与反对的各种观点激烈交锋,尤为精彩。在“耿粉”自发开设的新浪博客中,耿彦波的每一次公开活动,都有所反映。除了博客,在百度“灵石吧、榆次吧、晋中吧、耿彦波吧”里面,支持与反对者更是大打“网络口水仗”。

  其实,耿彦波大刀阔斧抓发展的做法,始终在感动着榆次人民,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本文一开始,“耿粉”在博客中留下那段话。此外,在榆次老城修复开业当天,逛老城的农民自发地打出了“谢谢您,彦波”的横幅。打横幅的是当地4位农民,对于这一震惊四座的举动,他们说道:“耿书记带领咱榆次人干了那么多大事、实事、好事,人都累瘦了,咱说句谢谢还不应该!”

  尽管出现了感谢的横幅,但在耿彦波升任太原市副市长后,对他的争论依然在持续。有人作诗写到:“整罢形象修政绩,大兴土木搞城建,挥尽百姓血汗钱,老耿岂能不升迁?”也有人改了一句变成:“整罢形象修政绩,大兴土木搞城建,为了百姓流血汗,老耿岂能不升迁?”

  一句之差,深刻地反映出人们对耿彦波截然相反的两种评论。

  “燕居田园,静听蛙声一片,动情于山水之间也,淡泊方是人生根本;

  财取天下,拓开长路万里,报国尽匹夫之责耳,富贵不过身外浮云。”

  在常家庄园的“超然阁”门槛上,耿彦波亲笔题写了这副楹联。可以说,他既写下了自己的志向,也坦露出自己的心迹。■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宿迁步入"后仇和时代":"博客书记"延续改革路
·仇和施政——舆论的欢呼与焦虑
·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表示近期谢绝任何采访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