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到苏北县城采访,发现那里出于面子或者亲情的“人情担保”现象比较普遍。在银行、借贷人和担保人之间,法律和“人情”的纠葛影子般挥之不去,给不少人带来困扰。记者为此采访了两个轻率做了“人情担保”的居民,对这种现象作了一个小调查。
“我当初看在亲戚面子上给他做了贷款担保,如今倒好,银行催款,他却跑了,不认这个亲戚了!”某县城中学的王老师提起这个亲戚,就有一股怨气。
原来,这个农村亲戚去年突然登门,说想向银行贷款做点生意,但是银行放贷有规定,要找一个有稳定工作的城镇居民来做担保。“不就是把教师证和身份证拿去复印一下嘛!”当时他捱不过亲情面子,更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就答应做担保,办到了6万元的贷款,但不久就感到担保人不是那么好当的。
亲戚拿到贷款在县城盘了一个门店做农资生意,但是生意一开头就亏损,再后来为了逃避还款,竟跑到外面打工去了。
银行一个催款电话打到担保人家里,王老师慌了,这才知道担保人原来是预备承担债务的。但是他哪里有钱来还款;而且,“平白无故”为亲戚还款,也感到窝囊。他于是跑到亲戚家里去找人,可连影子也找不到了!
成杰是一家县级农资公司的职工,眼下每月要替一个“哥们”还1000元银行贷款,妻子为此正和他闹别扭。
成杰说,前年,几个好朋友合开板材加工厂,贷款需有担保人,于是来找成杰,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一年过去了,厂子倒闭了,朋友倒是没跑,但已是“不名一文”。银行于是找上担保人,成杰无话可说,只好自己先掏腰包,每月还款1000元。
有关人士认为,这类“三角债”看似偶然,实则有必然性,处理不好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很值得关注。
一家农村信用社负责人告诉记者,类似的“三角债”他们碰到了不少,给放贷带来了不少困扰。“三角债”为什么高发?首先是经济一直落后的苏北人心开始“活泛”了,想做生意、开厂子,当地政府也鼓励大家创业。二是资金不够就想到贷款,而多数会找亲戚朋友帮忙,往往多说两句好话就能得到担保。三是法律和诚信意识不够,担保人想不到法律后果,而一些借款人更是缺乏诚信意识,银行一催款,第一个念头是逃避。
这位负责人透露,虽然有关方面鼓励对农民进行小额贷款,但是接连出现的“三角债”还是让银行放心不下。因此每出现一次贷款回收难,银行就会再次强化担保这个程序。也就是说,农民愈是信用不好,贷款也就愈是难办。而一旦银行与农民之间缺乏互信,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肯定是有消极影响的。(燕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