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在发生前就没有什么先兆吗?为什么没有提前预报、提前示警呢?
中国西部发生了举国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7.8级(注:已修正为8级)的强震摧毁了震区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空前规模的救灾工作旋即夜以继日地展开。国人在心系灾区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发问:地震在发生前就没有什么先兆吗?为什么没有提前预报、提前示警呢?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研究员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准确地预报地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真正找到了在地震发生前与地震的发生有必然联系的前兆性的东西。我国对地震的预测预报也没有突破这个瓶颈,还需要我们花时间、花大力气去研究。”
“没有足够让人信服的震前预兆”
资料显示,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大地震相对较少,其中6级以上强震每年发生10~200次;7级以上大震平均每年18次,达到8级或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每年平均1~2次。
从地震发生位置的地理环境上看,全球地震可分为板块边缘地震和板块内地震两大类,而地震灾害绝大部分来自板内大陆地震。根据本世纪以来的地震灾害统计,大陆地震所造成的地震灾害占全球地震灾害的85%。
来自有关部门的权威信息显示,我国恰恰是板内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根据上世纪有仪器记录资料的统计,我国占全球大陆地震的33%,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仅地震频次高、范围广而且地震强度极大。
就国内的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气象、海洋、农作物生物灾害、林业灾害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比例来看,气象灾害居各类灾害之首;但就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死亡的统计数据来看,地震灾害则是群害之首。因此,及时准确的地震预报,对于我国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人们对地震预测预报成功的期望往往远高于现今地震科学研究的实际水平。长期从事活动构造研究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工作的徐锡伟告诉本刊记者,地震的孕育及发生过程极其复杂,其规律性尚未被人们真正掌握。而地震预报是要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包括观测到的一些异常现象、所谓地震前兆跟地震的关系,这也是我们一直研究的重点。如果这个关系搞清楚了,那我们的地震预报研究也就基本过关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地质专家告诉本刊记者,由于地壳的微妙变化发生在地底下,很难观测,并且地震又是小概率,目前科研人员还没有找到一种可靠的科学依据判断地震是否会发生、何时发生,现有的一些观测还大都停留在观察动物反应等经验判断上,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在震前观测到了一些异常现象也很难判定是否和地震有关,因为一些人为的原因、环境、气候变化等原因也会导致异常出现。多数大地震都没有足够让人信服的震前预兆。”
据地震专家介绍,地震预报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其中人们最需要的是短期和临震预报。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当前的地震预报尚处于探索阶段,而且与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地震观测技术的先进性方面,在地震预报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尚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在地震震例资料和现场预报经验的积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频繁发生的5级以上的(即中强以上)地震为科技人员提供了较多的试验预报的实践机会。“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中长期尺度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实力,但在短临预报方面‘临门一脚’的功夫还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