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冯骥才与学院师生们一起哀悼在四川大地震中的遇难者。14时28分,随着防空警报拉响,冯骥才带领师生在白色菊花组成的心形和蜡烛拼成的“5·12”图案前,为汶川地震中的死难同胞默哀。
四川地震发生时,冯骥才正跟随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访欧洲,得到消息后马上委托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向灾区捐款10万元,并要求有关部门迅速了解震区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情况,并及时提供帮助。提前回国后,他先后参加《情系汶川——天津社会各界支援灾区大型晚会》和《爱的奉献——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募捐晚会》捐赠善款。
冯骥才曾经到绵竹、汶川、北川、马尔康等地进行过民间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抢救工作,对这些地区有着特殊的感情。冯骥才说,绵竹是非常重要的年画产地,在当地建有“年画博物馆”和年画研究基地。北川是“大禹文化之乡”,马尔康等地保存着大量的羌族古村落,非常漂亮。震后,他第一时间联系当地的有关部门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情况,现在看来损坏比较严重。绵竹当地的两个年画传承人都已年过八旬,经多方查找确认安全,但年画作坊已完全倒塌。他指示中国民协派人赴灾区慰问,并为他们提供援助。冯骥才表示,下一步马上要着手展开灾后保护和抢救工作,尤其是加快推进《中国年画集成绵竹卷》的出版。
作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冯骥才对这次汶川地震感同身受,他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每个人献出一点爱,就能够帮助灾民解决实际问题。”
冯骥才说,地震激发了整个民族爱国热情的迸发。灾难能够升华一个人,能够促使人们反思,从而提升一个民族文明的灵魂。我们看到,这次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焕发出患难与共、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精神,对整个民族来说,这就是一种升华。
冯骥才还呼吁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他表示“历史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而且要站在明天看今天”,从这种历史观出发,必须要提前考察,在重建中做好预案,保留一块地震废墟,把这次新中国建立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灾难作为一次历史性事件记录下来,以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思和为后人提供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