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抗震救灾空中管制委员会自五月十五日成立后一直高效运转。截止六月十五日十时,保障了空运、空投、空降、机降等抗震救灾任务飞行六千七百余架次,保证了空管安全,开辟了一条条“空中生命线”和“空中绿色通道”。
成都地区抗震救灾空中管制委员会主任、空军副司令员景文春中将十五日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汶川地震发生后,军民航空中运输力量闻令而动,近二百架运输机、直升机迅速集结在成都周边机场。四川灾区空中管制面临诸多复杂形势:一方面,空投和机降等救灾飞行集中在四条山沟、三个进出口,山高沟窄谷深,天气变化快,航线密如蛛网,飞行密集重叠,高度变化频繁。另一方面,军民航飞行单位多,空中协调、调配复杂,无线电联络困难,动态掌握难度很大。在这种极其特殊的情况下,迅即组建了由空军、陆航、成都军区、民航等单位组成抗震救灾空中管制委员会,对成都地区飞行活动实施集中统一管制指挥。
在没有现成空中管制法规、没有现成可以借鉴保障经验的情况下,空中管制委员会分析灾区飞行活动特点,研究对策,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空中管制措施和规定。特别是针对低空飞行和直升机飞行特点,规范和明确了直升机山谷飞行活动方法和安全有关问题。
空中管制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各级管制机构主要采取区分时间、高度、任务、低进、高出等方法指挥调配,较好解决空投与机降之间使用空域的矛盾,创造了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单位时间内空中飞机最多和集结速度最快的空中纪录。
这位负责人并称,面对特殊的救灾战场、特殊的救灾飞行,所有飞行活动都必须优先满足抗震救灾飞行的需要。针对北川唐家山堰塞湖险情严重的情况,空中管制委员会建立应急指挥机制,紧急开辟空中“绿色通道”,划定抢险专用航线和唐家山堰塞湖临时空中限制区,保证高效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申进科 孟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