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5日电(新华社记者江国成)今天(6月15日),我国第18个全国节能宣传周正式启动,主题是“依法节能全民行动”。在居高不下的油价给世界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压力之际,开展全民节约能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节约能源,对于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更具现实意义。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又出现了电煤、柴油及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国务院负责能源生产、运输和调度的部门已要求相关企业“全力加强电力生产运行调度”,全社会要“科学用电、节约用电”,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用电,停止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淘汰类企业的用电,确保抗震救灾、居民和重要用户用电。
我国人均资源和能源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节约能源和资源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决策。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产业结构、技术和认识上的问题,我国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增加了生产和生活成本,影响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也导致部分地区每年在能源需求高峰季节供求紧张。
为此,国家确定了“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目前,政府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贸易等经济手段,以及行政、法律、技术等措施促进节能减排,电力、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等行业单位能耗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我国广大民众的节能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过去办公室常见的永不熄灭“长明灯”,夏天捂着被子开空调“防蚊虫叮咬”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不过,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节能潜力是惊人的。要挖掘节能潜力,既需要坚决贯彻国家各项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也需要每位公民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节能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要挖掘节能潜力,还需要大力推广节能新产品和好方法。以小小的电灯为例,如果将我国在用的白炽灯全部替换为高效照明产品,每年可节电600多亿千瓦时,接近于三峡电站现在全年的发电量,相当于数千万吨煤炭。
从今年起,我国将用3年时间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广1.5亿只高效照明产品。这些节能灯全部投入使用后,一年可节电290亿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