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建设部专家:50岁以上建筑应定期做"体检"
2008年06月16日 15:59:1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编者的话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考验了国人的意志,展现了国人的风貌。 建筑、保险、航空、金融……在大灾难面前,接受考验的不仅仅是人,还有涉及经济层面的各个领域。他们错落地叠加,和所有中国人一起,共同构成我们生活着、爱着的国家。 灾后一月,百废待兴。我们试图通过自己笨拙的梳理,专家精深的观点,为各个经济领域给出一点微薄的建议,如果能够有些微用武之地,我们深感荣幸。 灾难,不仅仅是创伤,是考验,也可以是启示,是前行的力量。 “我们的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一般是50年,尽管绝大多数建筑到了50年依然完好可以继续使用,但应该建立为‘50岁’以上的建筑定期‘体检’的制度。”建设部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炳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建设部正在修订有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据北京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工程师程懋堃介绍,震后,已经有一批抗震专家奔赴四川,调查地震破坏现场,为修订抗震设计规范提供意见,全部修订工作将在明年完成。 抗震规范历经多次修订 作为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周炳章正参与修订新版规范。1967年国家建委制订了第一部地区性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京津地区抗震设计暂行规定》,明确了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所有建筑物都要按照相当于七度抗震措施设防。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各地地震连续不断,国家于1970年颁布了第一本全国性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从此,我国约2/3国土面积范围内的城乡纳入了必须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的范围。此后,1974年、1978年、1989年和2001年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多次修订工作,使我国的抗震设计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周炳章说,对一般建筑而言,只要严格执行了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并在设防标准烈度的范围内,一般都不会有严重的破坏和重大的灾害。 我国房屋抗震设计的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也就是说小地震袭击后房屋无损伤,中等强度的地震后房屋经简单维修就可以继续使用,大地震后房屋要能不倒,保证人员生命安全。理论上说,小震是指50年一遇的,50年间出现的可能性是63%;中震是475年出现一次,50年间出现的概率是10%;大震是2400多年出现一次,50年出现的概率是2%。 目前,我国各大、中、小城市以及县级和县级以上中心城镇,都已经划定了新建筑设计的抗震设防烈度。比如北京城近郊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也就是说,北京如果发生8度地震,则允许各类建筑出现中等程度的裂缝,通过修理还可以继续使用。如果发生了超过8度的地震,按照北京的设防目标,建筑物可以产生裂缝甚至有较严重的破坏,但不允许有建筑物倒塌,即为“大震不倒”,这样就能保证人员生命的安全。 周炳章说,北京地区有大量的旧有建筑,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新中国成立前建造的建筑。使用年限均已超过50年,大多都已进行过抗震鉴定、加固工作,但仍有一批建筑,包括学校、住宅、办公楼、医院等,尚未鉴定加固,应当尽快列入抗震鉴定加固的范围。周炳章建议,使用年限已到了50年以上的建筑应该有机构定期进行“体检”,公示检查情况,该修的修,该加固的加固,让使用者安心。 目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在向地震灾区及周边地区的设计项目单位发送震后安全问询函,这些项目涉及四川、甘肃、云南、河南、重庆等省市,其中已经竣工和正在施工的项目共计14项。 据了解,《设计项目震后安全问询函》主要是向业主单位详细了解建筑物震后的具体情况。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人表示,如果业主单位表示需要,设计人员会立即赶赴现场查看。 大多数钢混结构能令人放心 “北京的高层建筑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或剪力墙结构,这种结构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很好。”说这话的,是北京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工程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程懋堃。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抗震设防以地震烈度为基准。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抗震设计标准也逐步提高。但是,不可能所有建筑都能按照最高标准来设计。房子的设防能力每提高1度,造价都要大幅提高,建筑外观、装饰和使用功能也要受到很大影响。在我国,建筑物按照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建筑如核电站等都是生命线工程,医院、学校、体育馆场等属于乙类,乙类工程要求在地震后还要继续使用,因此一般要按照当地的设防烈度提高1度来设计。 所有的建筑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了能够抗御不同大小的地震。包括各类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等等,不论房屋的层数多少,面积大小,以及设备装饰不同,但它们的抗御地震的能力是一样的。从理论上说,一幢六层的砌体结构住宅和二十层的高层钢筋混凝土居住建筑,其抗震能力是相当的。 北京的高层公寓、写字楼,甚至超高层的综合楼,也都是按照8度抗震设防。同样,对于多层建筑,如五六层的住宅、教学楼、办公楼,轻工业厂房等,也是按照8度抗震设防。 据程懋堃介绍,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建筑设计人员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用构造柱加圈梁使砖混结构成为“约束砌体”,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应用,在国际上也得到承认。经过近三十多年来国内发生的多次大地震中证明,凡是在砌体结构中采用了这种带构造柱等构造措施的砖混结构,经过了9度地震的实际考验,还很少发现有倒塌的例子。 取经九洲体育馆 周笋,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设计所结构工作室主任,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四川大地震让周笋一夜之间成了业内备受关注的人,因为,那个在地震中几乎完好无损、一度成为三万多受灾群众安置点的九洲体育馆,正是周笋带领的设计团队设计的。 “当我看到很多人被埋在废墟中时,内心不仅是悲伤,更感觉自己身上责任重大,盖结实、坚固的建筑是每个结构工程师的职责。”回忆起2003年设计九洲体育馆时的情形,周笋依然历历在目。 “绵阳地区地震设防烈度是6度,但是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容纳6000人以上的大型体育馆要加一度设防,2万平方米的九洲体育馆恰好容纳6050人,尽管刚刚超过6000人的规模,但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因此九洲体育馆是按7度设防的。”周笋感慨地说,“这个设计费二百万元的项目在我们院绝对算不上大项目,但九洲体育馆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是规模最大的体育馆,意义重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四代结构院总工程师亲自把关,参加工程方案讨论。” 周笋说的四代总工程师分别是胡庆昌、程懋堃、柯长华、齐五辉。周笋至今还记得九十高龄老专家胡庆昌的谆谆教导:“因支座较少,一定要防止大震下因支座失效而引起连续垮塌。”在四代技术高手们的把关下,虽然是在6度设防区,但“大震不倒”一直被结构设计师们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原则来要求。设计团队对上部拱架结构进行了动力反应规律的认真分析和反复计算,并对支座的约束情况进行了多种情况分析,确保即使在大震下支座发生一定程度变形后,上部结构仍然能够安然无恙。 九洲体育馆是个造型非常漂亮的建筑,背靠着连绵起伏的丘陵,面向蜿蜒流淌的小河,拱形桁架结构的两“片”钢屋顶飘逸如彩虹,被三个大墩子、四个隐蔽支架牢牢扎住。周笋解释说,这一构思是建筑设计师提出,经绵阳市人民公投选择的,当地的群众很喜欢这个场馆,建成后这个馆被亲昵地称为“西南第一馆”。 “为了追求彩虹飘落山间的效果,结构设计必然需要减少支撑座,而支座减少使保证建筑体系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成了设计的难点。因为如果固定不好,这两道彩虹就会像两只摇篮一样,一旦发生地震,建筑本身都可能一起摇晃起来。为了保证墩子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设计团队至少演算了四五种方案,目的就是要留有一定的安全储备,确保万无一失,防止意外情况下的连续倒塌。当初设计时克服了很多困难,现在看来当时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周笋欣慰地说。(刘扬)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