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方城明楼加顶工程15日启动,通过加盖明代风格的楼顶,将解决雨水渗漏对明楼结构的破坏。对于此前加顶方案是保护文物还是造假古董的争议,国家文物局同意加顶的批复终于平息了这场争论。据了解,加顶工程将于年底完成。
方城明楼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遗存中体量最大的标志性建筑,它毁于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的战火。600年来,没有楼顶的保护,雨水不断渗入明楼,再裹挟着黏合剂从墙体渗出,这对明楼的结构形成了威胁,现在的明楼墙面不仅有条条水纹,而且还形成了不少“钟乳石”。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顶保护,然而文物复建一直是“禁区”,很多文物专家坚持原址原貌的保护方式,并认为此风一长,各地会打着保护之名建假古董。况且明楼顶上的木构建筑历史上虽有记载,但却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复建的建筑学文字和图片资料,这种“无中生有”很难保证尊重历史原貌。正是之前全国各地出现过这种狗尾续貂的“假古董”,国家文物局在批复这类“修复”项目时非常慎重,明楼加顶方案也曾数易其稿,才最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论证。
此次加顶工程采用的是“木钢结构”,加顶方案设计者之一、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郭化瑜告诉记者,加顶借鉴了北京十三陵和故宫的建筑风格,内部采用钢结构减轻自重,屋顶是黄色重檐歇山琉璃顶,建筑风格与明楼一致。如果工程顺利,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渗水问题,为明楼“延年益寿”。郭化瑜表示,因为没有原来的结构可供模仿,因此加顶工程既不是复建也不是重建,而是增加一个保护设施,这个设施必须与明孝陵整体风貌协调,因此才选用了明式结构。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世遗处处长刘华彬表示,要以非常慎重、非常负责的态度实现这项工程,在消除了“造假古董”的质疑后,更重要的是要把加顶工程建成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历史评判的作品,工程虽然不大,但是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意义。(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