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祝宝良:以稳健财政政策从紧货币政策应对通胀
2008年06月18日 07:29:3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通胀压力正在加大 当前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和实际经济增长水平的偏离程度不大,商品市场供求总体基本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2008年,我国的潜在供给能力会大于总需求。虽然存在需求拉动型通胀的市场条件,但真正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大,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是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压力。由于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推动价格上涨的国内外因素较多,我们控制物价上涨的难度正在加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成本推动主导价格上涨。目前,国际石油和农产品价格维持高位运行,而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而上升。2008年南方出现冰雪灾害以及5月的四川大地震都会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与此同时,我们的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迫在眉睫,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基本建立,部分地区实施农民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劳动合同法实施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其次是物价上涨滞后影响较大。2008年,物价翘尾影响较大,会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4%。也就是说,如果2008年我国物价绝对水平和2007年12月份持平,没有新的涨价因素,由于去年的物价涨幅不断加快,统计上仍表现为月同比价格仍在上涨。 第三,通胀预期对物价上涨形成支撑。从需求看,公众的通胀预期会促使其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由此增加总需求,提高价格总水平。从供给看,通胀预期会促使工人要求增加工资,抬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总供给,导致工资物价轮番上涨。通胀预期的增大还会使公众更少地持有货币资产,转而增加持有证券、房地产以及实物资产,进而引发资产价格上涨。当前,我国居民和企业的通货膨胀预期在不断上升,这有可能进一步推高价格。 财政货币需双管齐下 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大,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慢,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力明显减弱。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防止个别产品的结构性物价上涨演变成全面的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从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稳定物价预期等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第一,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的作用。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结构调整、发展生产、增加供给、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增加农业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遏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发展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另一方面要通过关税手段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适当增加国内紧缺的重要消费品的进口。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特别是要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第二,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稳定通胀预期。这轮价格上涨不是需求拉动型的,主要是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的,而货币政策主要是调控短期需求,对抑制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有很大的作用,对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的直接抑制作用非常小。但从紧货币政策将通过遏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抑制投资膨胀,防止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转变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稳定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在加强对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引导方面,许多国家通过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或提出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作为名义锚来稳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我国还不会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但可以通过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或预告通货膨胀水平,适时引导预期。同时,一旦通货膨胀偏离物价目标值过大,应及时说明偏离原因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增加宏观调控政策的透明度和预见性。 第三,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不包括加工贸易的进口依存度由2001年的10%提高到2007年的18%左右,进口产品价格对我国的物价影响越来越大。人民币汇率变动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影响进口商品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国产货相对昂贵,进口品相对便宜,导致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国内总需求减少、总供给增加,物价上涨压力减小。当前我国股市下跌、房地产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一点应该不会带来热钱的大量流入,是加快人民币升值的较好时机。当然,由于国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不断贬值,中美利差不断扩大,人民币升值过大,会导致热钱不断流入,加大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同时也会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因此,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宜适度,不宜过大。 第四,加强对通货膨胀的控制。要控制好国内的通胀,一是要把握好政府调价的时机和力度,必须调整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公共服务收费要从严控制,防止出现轮番涨价。二是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抓好教育收费、医药价格、农资价格及涉农收费的监督检查。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从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看,我国的通胀压力有着极强的输入型特征,这与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元贬值引发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密切相关,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并不是我国国内政策失误造成的,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我国自身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和完全根治。因此,我们应利用国际上各种多边和双边经济合作机制,协调各国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稳定全球汇率水平和价格水平。同时,应及时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做好应对国际环境变动的各种准备。 2007年年中以来,我国物价明显上涨,全年CPI上涨4.8%。2008年2-4月,CPI连续3个月涨幅超过8%,5月份涨幅虽有所回落,但同比仍上涨7.7%。此轮物价上涨的原因和机理比较复杂,既有需求扩张拉动,又有成本上升推动;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如何应对这一复杂的局面,使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今日起,本报以系列笔谈的形式,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发表他们的看法。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