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内乡县的古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县衙之一。县衙本身并不十分引人注目,但衙内的一副楹联却闻名遐迩,被广为称颂。其联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说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之所以久传不衰,大概就在于它用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与“百姓”的关系,足以令为政者思考和铭记。楹联启示人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官”与“百姓”的关系。
一方面,“官”来自“百姓”,“官”也是“百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领导干部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作为群众的一员,作为人民的勤务员,领导干部自然应当正确看待“官位”、正确行使权力,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服务群众,努力干出成绩、造福于民。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是这样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但不可否认,随着我们党长期执政,也有少数领导干部渐渐淡忘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比如,有的以“父母官”自居,进出香车宝马,来往前呼后拥,百姓难睹其“风采”;有的习惯于端坐“衙门宝座”,很少走到基层、走进群众,即使走出去也是摆摆谱、作作秀;有的攀名人、傍大款,对群众缺乏感情,贪图享受,一掷千金;等等。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官”与“百姓”的关系犹如舟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载舟还是覆舟,取决于得民心还是失民心。
另一方面,“官”不同于“百姓”,“官”承担着为“百姓”造福的重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干部虽然是人民群众的一员,却不完全等同于普通群众。他们手握权力,责任重大,应当在政治觉悟、思想水平、道德修养、精神境界以及领导能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追求。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领导干部对于一个地方、部门或单位的发展承担着重大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领导干部的言行不仅关系党的形象、影响党的事业,而且会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示范作用,影响社会风气。从这个角度看,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素质能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认真真当好表率,尽心尽力做好工作,踏踏实实为民造福。否则,碌碌无为,尸位素餐,就失去了为“官”的意义。
话说回来,在封建社会,当“官”就是做“老爷”,就意味着“发财”,这就决定了封建官僚必然会高高在上、盛气凌人,横征暴敛、鱼肉百姓。虽然有个别人能够认识到官来自百姓,应当勤政爱民、造福百姓,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官”与“百姓”的关系。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决定了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必须摆正“官”与“百姓”的关系,自觉地当好人民的公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朱文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