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忧患中警醒 灾难中奋起--抗震救灾给我们的启示
2008年06月19日 10:15:2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北京6月19日电 题:忧患中警醒 灾难中奋起--抗震救灾给我们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 一个多月来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世界重新发现了中国,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 大灾也是一场大考,一次大悟。汶川大地震带给中华民族巨大悲痛,也让亿万人民从深层次审视这个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对她的制度优势、精神源泉,她的生存意志、复兴动力,她的先锋队所秉承的理念、选择的道路,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3亿中国人民,必将从这次灾难中汲取新的力量、勇气和智慧,更加坚定地去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梦想。 生命至上--灾难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升华,“以人为本”理念更加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小时候我问妈妈,人为什么流泪,妈妈说长大你就会明白了。我现在也当了妈妈,女儿问同样的问题,我说眼泪由爱而生,生活所以美好就是因为世界充满爱!” 大地震后,一位劫后余生的年轻母亲这段话,让无数人产生强烈共鸣。汶川大地震以来,亲眼见证一幕幕抢救生命的场景,更多的人懂得了什么是“人间大爱”-- 人们忘不了,灾情传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的主题只有一个: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人们忘不了,13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指战员、6万医护人员、20多万志愿者,冒着余震、塌方、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水、陆、空并进驰援灾区。 人们忘不了,为了瓦砾深处一声微弱的呼救,几十名消防队员昼夜不眠,置自身安危于度外,不惜代价展开营救,幸存者生还纪录不断被刷新。 人们忘不了,小战士拼命奔向坍塌的废墟,被战友死死拉住后跪地痛哭:“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 以人为本——人们从生命与死神的对抗中更加体会到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这一理念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以人为本,就要珍爱和尊重每一个生命。 5月19日至21日的三天,被设立为“全国哀悼日”。为自然灾害中遇难的普通民众降半旗、举国哀悼,在中国史无前例。悲痛的泪水和“中国加油”的呼喊,让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逝者已往,对鲜活生命的关爱是对逝者最好的慰藉。为了数百万受灾群众的妥善安置,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去考察帐篷和活动板房的生产情况。为了让废墟里的孩子挺住,温家宝总理蹲在他们身边含泪鼓励。为了让伤痛者健康地活下去,中国启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心理救助行动…… 这一切,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了新的深度。 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在人性的光辉面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没有藏身之地。高尚的道德、勇敢的担当、美好的情操,感召和激励着无数人共赴国难,共克时艰。 这是一次民族精神的升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情系众生的大爱胸怀。每到危难关头,这种大爱就会化作崇高的爱国精神,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而“以人为本”理念,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生动诠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目标是造福人民。“以人为本”闪现出的人道主义动人光辉,使13亿中国人民迸发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热忱和信念。 一个热爱人民的政党是有力量的政党,一个珍视生命的国家是有根基的国家,一个充满大爱的民族是不会被任何磨难打垮的民族。 “在生死大劫后我们更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我们不能让好心人失望,更没有理由退缩,纵使重建之路那样漫长,幸存的我们也必须坚强地走下去!”绵竹中学女生廖丹萍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这同样是广大灾区群众的心声。它让我们相信,体现着鲜明时代特色的人本精神,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的内在支持。 举国抗灾--强大动员能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其力量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能力 对口支援,是中央对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决策。对此,21个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省份一致表态:坚决服从中央部署,不讲价钱,不讲条件,全力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支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体制、机制尚待完善,而社会主义制度却让我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克服一切困难,集中一切力量,办急事、办大事、办难事。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震后13分钟,全军启动应急机制; 短短数日,救援部队就挺进到每一个受灾村庄; 上千架飞机被紧急征调支援灾区; 中央财政安排7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做到的一项项非常之举,创造了举国动员、抗震救灾的奇观。如此强大的应急动员能力令世界惊叹。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说,在地震之后,人们看到了中国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中国政府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赈灾,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其历史发展走向和现实环境决定的。基于近代以来受欺侮、受压迫的历史,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都江堰虹口乡红色村党支部书记潘虹留下腿脚不灵便的父母,带领300多村民安全转移到山外。家住山外的姐姐冲上来骂他:“没有带爸妈出来,你会后悔一辈子的。”望着姐姐哭着离开的背影,潘虹哽咽说:“后悔一辈子又有什么办法?我是党员,不能只顾我一家人。” 一个多月来,这样的事例在灾区发生了太多太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正是千万个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共产党人舍小家、顾大家,正是无数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灾区群众抗击灾害的主心骨,社会主义制度才具备了高效的决策能力、运转能力和执行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力量,还来源于党在新时期积累的执政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探索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特别在与历次灾害的斗争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艺术。 这次抗震救灾的许多举措令人赞叹: --快速决策。震后半个小时,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了重要指示;两个小时后,温家宝总理就飞往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 --信息透明。震后十几分钟,灾情信息就由新华社向全球播发。震后三天,遇难者“预计人数”公布。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每天召开,电台、电视台、互联网24小时滚动直播抗灾进展。 --救援开放。我国首次允许外国专业救援队入境协助救援,俄罗斯、德国、新加坡等国的军机甚至被允许直飞灾区,运送紧急救灾物资。联合国秘书长、外国元首第一次到达中国地震灾区。 这,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党执政能力提高的充分体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宣示。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