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6月21日电(记者胡若愚、周立民)在青海省近日举办的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论坛上,主办方特别邀请两位“外国专家”演讲。但这两位“洋专家”的表现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过是主办方拉来撑门面的洋面孔而已。
这场论坛属于当地同期举行的一场国际博览会活动之一,也是博览会期间唯一的一场学术活动,请到“外国专家”,似可突出论坛的国际性,给人以高水平的印象,也利于新闻宣传。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两位“洋专家”却是相关议题的“外行”,其中一位是当地某大学的英语外教,对论坛主题并无研究,演讲文章“借”自相识的老师;另一位“洋专家”原定下午发言,上午露脸后便不见人影。原来,这位“洋专家”一开始就要求只旁听、不发言。
主办方这种做法损害了学术论坛应有的严肃性。学术论坛之所以冠以“学术”,是因为演讲者有真才实学,以达到展示、交流研究成果,促进研究之目的。主办方如此勉强地打出“洋专家”牌,既未对论坛有任何贡献,反而是对其他专家不尊重。事实上,与会国内专家的确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
更令人遗憾的是,对两位“洋专家”的表现,主办方均未作任何解释。这是对其他参与者的不负责任。
当然,主办方这种行为也折射出当前一些人盲目崇洋、缺乏文化自信的心理状态,更反映出一些地方办活动片面追求“国际化”“高规格”,无论这个“会”,还是那个“节”,似乎只要请到洋面孔,便可抬高身价,却不管请来的人念的是不是真经。
学术是有学问人的活动,不管是“洋专家”还是“土秀才”,有真才实学、能说出“子丑寅卯”来便好。举办学术论坛抑或其他学术活动,应体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诚实守信的学术道德,片面追求宣传效应,甚至盲目崇洋,只会损害有关各方的声誉,像南郭先生一样落个滥竽充数的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