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泉州以海洋的名义奏响海西世纪交通新篇
2008年06月23日 12:55:5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东南网6月19日讯 ? 今天下午,全国网络媒体海西行采访团参观了中国唯一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解说员的引导下,大家对泉州海外交通史、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和中国古代船模等有了深入了解 。???
源于南朝的泉州海上交通
泉州,古称“刺桐。从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泉州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宋元时期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如今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刺桐港湾与船舶变迁古代泉州府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 据记载,最早的居住古泉州的闽越族善造舟、熟水性。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可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 三国两晋汉人南迁为泉州奠定优秀的中原文化,随着社会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南朝时泉州已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唐宋泉州海上交通发展大繁荣汴河漕船。(申家驹摄) 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外国人会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则是油橄榄,这与他们睹物思情,见刺桐花则分外思念故乡有关吧。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其海外贸易交通发展达到鼎盛,已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管辖的地步。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 当时,泉州还出现了最早的“出国签证”。据记载,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公凭中记载了李充,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且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为方便泉州人经商活动,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 泉州桥梁与船舶的故事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阳桥建成之后,港口附近的许多地方纷纷仿照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许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其中堪称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是安平桥,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当时人们这样形容泉州的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古代泉州人的智慧卓越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们就能够用“桐油加钉子”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福船中的泉州船。 1925年,泉州湾后诸港曾出士了一艘宋代古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复原之后,它的长度可以达到36米,宽11米,载重量200吨以上,是当时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货运海船。从它的剖面模型上,我们可以发现它有十三个水密隔仓,水密隔仓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比欧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这艘船模上发现,它的船锚采有物是木爪石碇的结构。近百年来在日本、朝鲜等地发现有不少与泉州船相雷同的碇石,这足以证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迹。 近年来,我们在港口附近发现多艘沉船。其中1980年在法石湾发现的一艘载重量吨左右的宋船上,有一片蔑帆的残件,属国内唯一的一件珍贵文物。蔑帆是泉州古代海船用帆的一种类型。在南宋前,棉花种植纺织没有广泛推广之前,只有官船才用得起昂贵的丝织品作帆。聪明的泉州人用蔑片、竹叶等天然植物原料制成蔑帆,一直到明朝仍广泛运用。 船舶文明引起的宗教大融合草庵摩尼光大佛。摩尼教起源于波斯,曾在我国传播,现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消亡。 融合中西文明的石雕像 一艘艘性能优良的泉州船驶向朝鲜、日本、驶向东南亚,甚至远渡重洋,驶向非洲东部,驶向地中海,将精美的刺桐缎和中国瓷器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载回了无数为经商、传教等不同目的而来的海外友人。 在当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同种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但古代的泉州却以她博大的胸怀,同时容纳了多种宗教共同生存和发展。这当中有中国传统的道教、南朝传入中国的佛教,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 老君岩。(记者申家驹摄) 千百年来,泉州的石刻默默记载了诸多宗教在泉州的兴衰。象清源山上中国最大、最古老的道教石刻老君岩;晋江东石南天寺的“西天三型”佛教石雕;伊斯兰教“蓄刻墓”石碑;基督教的“也里可温吴安哆呢嗯碑“和“安德列·佩鲁贾基碑”;印度教保护神毗湿努力雕像以及世界仅存的草庵寺摩尼光佛雕像和摩尼教经文石刻。海交馆内现存的五百多件宗教石刻,无一不证明,泉州无愧于“宗教博物馆”的称号。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沿海的产生,为寻求生路大批移民涌向海外。据统计现在世界各地的泉州藉华侨已达人百多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他们的出国,使中外民俗文化出了一场奇特的交融。至今,我们还能够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中国风格的“石敢当“、泉州式的“风狮爷”;也能够在泉州发现许多有异国情调的物品,“萨兀”就是印尼华侨参加巴厘岛宗教活动的用品。 古港以开放、包容的心面对世界历史上,随着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以及古刺桐港港口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古刺桐港逐渐衰弱了。但是,我们在回顾泉州“缠头赤足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宾”辉煌岁月的同时,也看见了这座几百年后再度开放的城市——泉州。 泉州市委书记徐钢介绍泉州是改革开放最有发言权的实践者,三十年前尚处福建省发展末端的泉州,今天的经济发展已跃居全省之首,在国内的二线城市中脱颖而出,引起了海内外投资者的高度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美丽的泉州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通事业再添活力。 来源:东南新闻网 作者: 编辑: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