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公务浪费,必须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否则就有可能陷入“浪费 —治理—浪费”的恶性循环 ……
为了 “绿色奥运” 的承诺,为了奥运会期间的交通畅通,北京市出台了专门的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也印发了专门的通知,节能减排得到了实质性贯彻,公众为之叫好。但人们还有一个疑问:奥运会结束后,这些节能减排措施还能继续执行吗 ? 奥运之后,人们是不是又要受堵车之苦呢 ?
有人说,中国公务浪费有三宗罪:一是公款吃喝;二是车轮腐败;三是电耗巨大。为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要求多部门合作治理公务浪费问题。笔者认为,如何治理公务浪费,中央和国家机关、北京市在奥运会期间限制或停驶公车 , 就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启示之一:减少公务浪费必须有硬指标。实际上,限制或者停驶一定比例的公车,北京并非第一次。2006年11 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驻京中央国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按照50%的比例控制封存公车,北京市属各机关、单位以及外省市驻京单位控制封存公车比例达80%,结果不仅交通畅通,空气质量得到改善,而且也没有影响正常工作。治理公车浪费如此,治理吃喝浪费、公务耗电也是同样道理。
启示之二:减少公务浪费必须领导带头。在某些地方,领导的话、领导的示范,可能比制度、规定更起作用、更有效。领导骑自行车上班、步行上班,就会有大批跟进者;领导节俭朴素,下属也不敢大吃大喝、奢侈浪费;领导随手关灯,下属就不会开长明灯。因此,要想真正减少公务浪费,自上而下的推行可能最有效 。
启示之三:减少公务浪费必须有刚性的制度约束。 如果没有刚性的制度,就有可能陷入“浪费—治理—浪费”的恶性循环,就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封存公车,只要这些公车还在,迟早还会上路,因此,封存公车,还不如取消部分公车。我们对北京在奥运期间限制公车有信心,是因为有着严格控制公务车使用、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严格车辆编制、更新及使用管理等配套措施。同样,要想真正遏制公务浪费,也必须有刚性的制度,而且刚性的制度必须得到刚性的执行。
遏制公务浪费,北京奥运会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大好时机。因此,我们期待这些措施不要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而结束,而应在奥运会之后不断总结完善,使公务浪费现象得到根治。
6月 22日《北京日报》报道 ,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所属在京单位共有车辆约2.28万辆,从6月23日至7月19 日,每日停驶50%;7月20日至9月30日,按北京市机动车“单双号”限行规定执行;在6月23日至9月30日期间,中央和国家机关所有的黄标车(指高排放,由于尾气排放达不到欧1标准,环保部门只发给黄色环保标志的车辆)将全部停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