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建立促进粮食生产长效机制
2008年06月24日 09:44:4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今年夏收接近尾声,夏粮总产预计超过2400亿斤,增产50亿斤以上。农业部的这条消息表明了一个事实:我国夏粮已经实现连续5年增产。 夏粮“五连增”证明,重农抓粮的长效机制正逐步形成。 重中之重:构建重农抓粮政策新体系 1997年以来,在我国农产品供求从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的同时,我国“三农”发展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特别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构建确保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六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多次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调查研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5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明确了“三农”工作的核心、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关键、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这5个文件围绕加强“三农”工作的主线,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既立足当前又谋划长远,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出台的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发出的政策信号之强烈前所未有,部署的工作措施之扎实得力前所未有。 ——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纳税的历史,逐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稳定的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 ——逐步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粮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开直补农民种粮之先河; ——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农业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步伐; ——面对今年极不寻常的形势,中央在年初支农预算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又出台10项重要政策措施,再次加大投入力度。仅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四补贴”就高达1028.63亿元,比去年增长85%以上。 通力合作:全国上下形成合力 中央重农抓粮的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化作了各地各部门的共识和行动。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水利、科技、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各司其职,统一思想,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促进粮食持续增产,农民增收。 国家发改委这几年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整个资金的安排上,切实做到把“三农”作为重点,积极争取总量上有所增加,结构上有所优化,让老百姓切切实实能够受益。这几年,国家发改委每年安排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资都在600亿元左右。2001年用于农村的投资大概占全委预算内和国债投资总量的35%,2007年约占48%,将近一半,而且将来这个比重还会进一步提高。 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力度,1988年至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从5.7亿元增加到115亿元,20年共安排了958亿元,年均增幅为17.15%。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还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共投入外资折合人民币约44亿元。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贡献了力量。 农业部门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全国建设500个万亩集中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通过集成技术、集约资源,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亩产小麦600公斤、单季稻700公斤、玉米800公斤、双季稻900公斤、马铃薯鲜重2000公斤至3000公斤以上的“6789”目标,以点带面,推动区域性大面积平衡增产。 水利部门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努力增加灌溉面积。近年来,我国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00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00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亿公斤。 交通部门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交通部已经和各省、区、市都签订了联合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的意见,明确联手落实原则为“省部联手,各负其责,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交通部门正式启动了“五年千亿工程”,即国家拿1000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国家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车购税,2001年用的比重仅有4.8%,2005年提高到了32.5%,2006年达到39.5%,2007年达到43%左右。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直把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难、农业增效难、农民维权难等问题,近两年主要创新和完善了7个机制,即“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权益保农、政策惠农、市场兴农”。 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部门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逐步建立起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各级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服务,缓解农民贷款难。 各地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让各省、区、市领导肩上的担子都沉甸甸的。各省、区、市的主要领导纷纷表态,不能听任市场来决定粮食和副食品的生产供应,或者依赖外地供应和进口粮食,一定要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来调剂余缺、稳定价格。 在500个农业部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点的基础上,各省区市还增加了627个省级示范点。各省区市普遍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如2008年安徽省投入专项资金6000万元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拨出专款1.45亿元,用于良种、技术配套补贴;黑龙江省投入涉农资金创历史最高水平;河北省财政专项支农资金达到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也是历史最高水平。辽宁、吉林、湖南、四川等省份将高产创建写入省委、省政府重要文件,安徽等8个省份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粮食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各省将良种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涉农项目,重点向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倾斜。 全国有900多个产粮大县自2005年得到中央财政的奖励政策后,粮食产量持续稳步提高。这些产粮大县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3以上,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3/4左右。 农业科研、技术人员纷纷送科技下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江西开展“151”助农兴粮服务活动,省、市、县三级专家分别对1000亩、500亩、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实行挂牌指导。江苏实行省级专家包点制度,全程指导服务,确保技术落实到田。在小麦产区,专家、技术人员和农民手把手搞攻关,各地涌现了一大批亩产超600公斤的高产示范田。 种粮增收:亿万农民热情高涨 历史将铭记:以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为标志,我国广大农村正在兴起又一轮发展粮食生产的热潮。从平原大川到高山峻岭,从中原腹地到边疆小村,到处都可以看到亿万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的身影,甚至一些原来没人愿意种的撂荒地,也已经变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福建省晋江市农民林和杰承包有1065亩田,曾被评为“首届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林和杰对记者说,党中央、国务院决策英明,抓住了农民增收问题,就是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9亿农民有盼头了。 甘肃高台县农民马成兵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出台,我就看出这确实对我们种粮农民有好处,我就赶紧多包了100亩种粮食;2005年又来了中央一号文件,我又扩大了100亩;2006年、2007年紧跟着都来了中央一号文件,我再想扩大面积已经包不到田了。现在种粮确实有实惠了,农民都把黄土当金子了!”种地晒得黝黑的马成兵满脸喜悦,也难怪,他还披红戴花地被农业部评为2007年种粮大户标兵呢! 在收获丰收的喜悦时,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这个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粮食安全还要警钟长鸣!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有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各级农业部门和亿万农民的辛勤劳作,有科技支撑能力的稳步提高,中国人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作者:
编辑:
谢旭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