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中国政府宣布提高燃油价格。一夜之间,各大城市的加油站排起了等着加油的汽车长龙。这种场面,多少反映了油价对老百姓生活的冲击。然而,作为一个走向市场经济的国家,这种涨价是个不能回避的短痛。回避短痛,长痛则不堪设想。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而中国的油价,则与国际油价脱钩到了离奇的程度。以美元来计算,即使在涨价之后,中国燃油价格大约为0.85美元一公升;而主要发达国家中油价最低的美国是1.08美元一公升,英国是2.33美元一公升,德国等国则更高。在涨价之前,中国的油价比美国低40%左右,还达不到欧洲一些国家油价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发达国家有燃油税,中国则对燃油进行政府补贴,造成人为的低价。如今的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享受着燃油的政府补贴。这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以及一些产油国家,如中东诸国和委内瑞拉。发达国家则多在市场价格之上加收燃油税。这种不同的政策,自然导致了石油需求增长的不同。去年一年,国际油价翻了一倍。但主要发达国家因为油价高扬,石油需求不是下降就是持平。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百分之百地都是来自这些有石油补贴的国家,原因就是补贴所造成的低价格不断刺激石油消费。结果,这些国家的人为低价格通过增加石油需求反而推动了国际油价的上涨。在这些国家中,中国经济规模最大,在这方面承担的责任也最大。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在中美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落幕之时宣布油价上涨怕不是巧合。众所周知,石油价格主要为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所决定。在需求一头,中印等崛起经济对石油的补贴鼓励了需求的扩大,确实成为油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最近国际油价有两次短时大跌:一次是印度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宣布削减石油补贴,一次就是中国宣布油价上涨。可见,中国在油价问题上,承担着真实的大国责任。中国油价不涨,中国人用油由政府埋一部分单后自然就越来越肆无忌惮。而中国如今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胃口开了食量奇大,当然会引起世界石油短缺的恐慌。换句话说,世界油价的上涨,有一大原因是中国油价不涨。所以,未来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可能正在从人民币汇率问题而转向能源问题。
油价在制造业中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油价的补贴,实际上是国家对绝大部分工业品的间接补贴。在这种补贴下的低价格,使中国的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有竞争力,带来大量的贸易顺差。过去西方国家把人民币作为造成这种顺差的根源,但随着人民币的升值,燃油补贴则可能成为它们抱怨的下一个目标。为争取有利的贸易环境,中国必须向逐渐削减甚至取消燃油补贴的方向迈进。
抛开贸易争端不说,如果国际油价一直这样涨下去,也会给中国的国际贸易竖起天然的价格屏障。最近《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一些工业电机厂家,几年前把美国的工厂关闭、外包到了中国,但今年决定再迁回本土,以节省运费。可见,油价的上涨如果持续,中国许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算入运费后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国是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如果想继续受益,就必须承担起大国的责任,通过油价和世界接轨,和发达国家联手抑制国际油价的上涨。中国不能永远通过补贴刺激石油需求的上涨,否则就会自我封闭,堵塞未来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