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志愿者的涌现,是这次抗震救灾斗争的一个体现时代精神的显著特色。地震发生后,一批又一批志愿者背起行囊,奔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战斗。他们不顾安危抢救同胞生命,不辞辛劳搬运分发救灾物资。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有些志愿者一直坚持到现在。他们说:“我们不是心血来潮、做做样子,是真心想帮助灾区做一点事,尽一份公民的责任。”
志愿者,这是沉甸甸的三个字,闪烁着道德之光,折射着责任意识。做一个志愿者,不但无名无利,还要自己承担许多花费,而这正是志愿者的可贵之处:心甘情愿地奉献,自觉自愿地付出。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来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来源于集体主义精神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除了志愿者,更有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的勇挑重担,广大医疗卫生人员、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的齐心协力,灾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勇自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援,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踊跃捐助……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气壮山河、感天动地、和衷共济的宏伟画卷。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个道理和逻辑关系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基于“匹夫”与“国家”的内在关系。“国家是大厦,我在屋檐下”。国家是为它的每一个公民遮风挡雨的大厦,反过来说,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为祖国大厦添砖加瓦,在危急关头甚至不惜为国牺牲。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责任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每一个公民理应承担的义务。对此多一分理解,就会多一分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就会多一分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和平久了,生活好了,人们容易看轻国家的意义;而当大灾大难发生或遭受外敌入侵,国破家亡、风雨飘摇之际,才会深感国家的重要,才会深感自己离不开国家这个最大的靠山。当年北宋王朝遭受金兵入侵,赵明诚、李清照带着自己多年收集的书画金石向南方迁移,一路颠沛流离,受尽苦难,极其珍贵的书画金石被抢、被掠、被毁,荡然无存。面对金兵的凶残和宋朝的无能,赵李夫妇只能哀声落泪,仰天长叹。上世纪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华北之大竟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军队败战,大学南迁,人民流离失所,多少无辜百姓死于非命!看看今天的中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在举世罕见的地震灾难面前,中央反应迅速,军队救灾有力,举国众志成城,铸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我们作为公民,在自豪和欣慰之余,更应多一分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齐心协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加和谐。
抗震救灾的斗争还在继续,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更加艰巨,进入雨季暴发洪灾的可能性逐渐增加,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还有许多担子等待我们去挑,只要祖国需要,只要人民呼唤,我们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因为,我是祖国的公民,这是应尽的责任。 (关 莹)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