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红包这档子事,一直以为是新加坡、澳门发得,我们发不得的。有人大代表提出“全国人民每人发一千”时,多数人也只是当笑话听听。一是因为咱们人口太多,二是因为咱们财政不宽裕。所以,当看到东莞真要发千元大红包时,不由得心头一震:难道这红包,咱们也是发得的?
广东东莞市在24日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传出消息,东莞市财政将拿出逾1.2亿元,向12.2万低收入户籍人员发放红包,以减轻CPI上涨给市民造成的影响。发放标准为每人1000元。红包还有个专用名字——“临时生活补贴”。(《南方日报》6月25日)
虽然,对于新东莞人是否应该被惠济还有争议;虽然,因为统计“低保边缘户”甚至导致了纠纷打架事件,但瑕不掩瑜,我们还是应该绕过这些杂音,关注根本性的问题:给低收入群体发红包,是个怎样的政策?在其他地区有没有可复制性?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派发红包的思路,是不是我们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之外,一个很好的替补措施?
当地官员称,“此举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好评本身,便体现了一种民意——一种对社会底层生活增加财政帮扶的诉求。长期以来,多数地区的低保水平是非常低的,在物价攀升、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低水平的低保很难维持基本生活。很多地方政府,即便财政收入连年增加,但这工程那项目,花钱的地方太多,在提高低保水平、增强社会福利保障方面,迈的步子都很小,即便隔两年提一点,也只是十块二十块的提。整体而言,低收入人群承受了很重的生活压力,并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
基于这个现状,政府财政增加“保底”工作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想。中央政府也提出,要让基层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是把这种“增加”通过制度性安排固定下来。比如,将地方GDP增长水平与用在社会福利保障上的资金挂钩,建立“递涨”机制。只要经济增长,福利水平就要随之增,避免地方财政水平连年翻番,社保水平连年踏步——在物价上涨面前,这种“稳定”实际上等于退步。再比如,建立地方人均收入水平与“低保线”的相关联系,以科学的方式,而不是拍脑袋的办法,决定一个地区的低保线,避免“一刀切”。这些,才是最靠谱最科学的办法。
相比而言,直接给低收入人群发红包,有两个最大的不确定性:一是发不发不确定,更多取决于地方领导的态度。领导没态度,即便经济水平、生活成本都较高的地区,也未见低保水平有多高。二是所能起的作用不确定。一次性发钱,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只能是短期作用,长期怎么办,下一次“发红包”又是何时,谁也拿不准。所以说,直接发红包尽管是个办法,是物价上涨时期为底层民众减轻压力的好措施,却并不是最佳,充其量是个次优选择。
一个政府,既要善于把握民意,通过临时措施为民众解燃眉之急,更要善于用稳固的制度机制,让民众免去长期的“后顾之忧”。某种程度上讲,东莞“发红包”如同一个行为艺术,刺激了其他地区的政府与人民,这种刺激背后是怎样的民意诉求?又如何保障其发挥持久的效力,同样需要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