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北京奥组委:奥运赛场禁带“中国加油”横幅
2008年07月22日 16:34:2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7月21日,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观众服务处黄可瀛副处长接受新华网专访。王翰林 摄
自从7月14日北京奥运会《奥运场馆观赛规则》正式公布后,北京奥运观众呼叫中心每天会接到近千名热心观众的来电。为帮助中外观众理解这些规则,北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21日接受新华网独家专访,对限制服装、旗帜、横幅和饮料等观众关心的焦点问题进行全面解读。 记者:为何要制定《奥运场馆观赛规则》?制定规则的主体是谁? 北京奥组委:奥运会举办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了一整套国际奥委会的专门规定,这套规定是任何一个主办国家在申请举办奥运会时必须承诺遵守的。我们在申办奥运会成功时,就同时签署了一份《主办城市合同》,合同里详细地规定和要求了主办城市必须遵守的一些国际奥委会惯例。7月14日,北京奥组委发布的《奥运场馆观赛规则》就是我们所承诺的一部分内容。 奥运会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是增进各国家、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观看奥运比赛的观众来自世界各地,《奥运场馆观赛规则》既是为大家服务的指南,也是倡导文明观赛的准则。 记者:什么样的服装不符合规则?衣服上禁止出现的商业标识是否指非赞助商品牌? 北京奥组委:只要是日常穿着的衣服,不以故意展示为目的,不会为大家带来不便,就没有问题。各国民族服装、母子装、情侣装、同色系的啦啦队服都不在限制之列,但是前提是服装上没有出现刻意展示的口号、标语和商业标识,即便是本届奥运会服装赞助商品牌的商业标识也是不允许的。 记者:为何禁止携带“长度超过2米、宽度超过1米”的旗帜? 北京奥组委:往届奥运会是禁止携带任何旗帜进入场馆,我们考虑到中国观众的需求和习惯,在不影响他人观赛的前提下特别作出这项规定。因为人的双手打开距离大约为2米,如果旗帜的长度超过2米,宽度超过1米,就会遮住后面观众的视线,使其不能尽情享受观赛乐趣。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做到文明观赛,不要让不文明行为影响个人情绪出现不必要的冲突。特别提醒观众不可以带入非奥运会、残奥会参赛国家的旗帜。 记者:为何禁止携带诸如“中国加油”这样的横幅或标语牌? 北京奥组委:本届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我们是主场,志愿者知道大家写的是“中国加油”,不是什么不好的话,但是其他200多个国家的观众写的文字我们都能看懂吗?让不让进?我们想象一下,在上届雅典奥运会或者下届伦敦奥运会,如果别人由于不认识中文而不让我们带着准备好的横幅进去,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另外,奥运五环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奥运会的比赛精神是公平、公正的竞赛精神。我们要使奥运会超越一切意识形态,无论是中国、日本、美国,还是法国,所有人都能像奥运五环一样,大家开心地在一起享受盛事,增进彼此了解。如果现场出现各种各样的横幅一定会破坏这样的氛围,所以国际奥委会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制定这项规则。 记者:为何禁止自带饮料?场馆内提供的食品和饮料种类能否满足观众需求? 北京奥组委:限制观众自带饮料是历届奥运会的惯例作法,主要是出于食品安全和安保方面的考虑。与限制服装上的商业标识相同,我们保护赞助商权益的体现是允许他们在场馆内销售其产品,如果想从外面带饮料和食品进来,即使是赞助商品牌也不行。 部分场馆设置了免费直饮水处,采取类似水龙头的开关,为确保卫生安全采用流动水而不是桶装水。另外,场馆内提供的饮料和食品品种也比较丰富,包括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冰露矿泉水、茶饮料、啤酒、牛奶、酸奶和冰激凌等。矿泉水零售价是3元,碳酸饮料是5元,我们会在遵守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同时,尽最大努力给观众带来便利,满足大家参与奥运、支持奥运的需求。 记者:对观众观看比赛、想为本国运动员加油助威的诉求有何建议? 北京奥组委:北京奥运会在自家门口举办,我们理解中国观众想为本国运动员加油的心情。虽然横幅不能带入场馆,但是在现场大家喊“中国加油”是可以的。“好运北京”测试赛时,我们看到一些澳大利亚观众会穿带有袋鼠图案的橙色服装,或者是戴着有澳洲国旗图案的帽子,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哪个国家的,这些都是允许的。并且,观众也可以通过鼓掌、文明加油手势等动作来为奥运健儿加油助威。 另外,我们注意到外国观众观赛时,如果这场比赛没有本国运动员参加,他们在别国运动员经过观赛席时也会欢呼和助威,最后奏国歌升国旗时他们也会起立面向国旗致意。奥运会比赛是不分国界的,希望中国观众在为中国运动员加油的同时,也能为其他国家选手鼓鼓掌。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文明观赛礼仪让我们喜迎八方宾客,展现大国风范。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陈天怀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