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李强接受新华网“2013全国两会访谈”独家专访。新华网记者陈竞超摄
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李强接受新华网“2013全国两会访谈”独家专访。新华网记者陈竞超摄
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李强接受新华网“2013全国两会访谈”独家专访。新华网记者陈竞超摄
新华网记者郭献文、何玲玲、张乐、曹滢
新华网记者: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华网“2013全国两会访谈”。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李强与网友们进行交流。李省长,您好!欢迎您做客新华网,并接受我们的独家专访。在此,我首先代表新华网的海内外网友,向您表示欢迎!
李强:谢谢!网友们好!
新华网记者:浙江是沿海发达省份,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等多项事业持续多年走在全国前列。而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也曾多年在浙江主政。浙江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势由此倍受海内外网民的关注。
我们知道,您虽然在浙江省省长岗位上的时间不算长,但却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长期在浙江工作,对浙江的情况非常熟悉。因此,网民们也对您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此,我们首先代表广大网民,祝福和期待您能够带领浙江人民继续发扬浙江的优势,创造更大的辉煌。
李强:感谢各位网友的关心和支持。我一定会在中央和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尽职尽责,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
全面清理“审批死角”打造“办事最快”政府
新华网记者:我们关注到,最近浙江省正在全面清理“审批死角”,并提出了打造“办事最快”政府的号召,这让我们十分期待。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吧!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是:您为什么如此重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呢?
李强:好的。您非常敏锐,也感谢网民如此关注浙江省政府的各项工作。我到省政府工作后,抓的第一件大事、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审批制度改革。我们的目标是,以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间的“四减少”为核心,努力把浙江打造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份之一。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改革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合理部分,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像刚才主持人讲的,浙江靠改革创新,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进一步营造面向任何市场主体的公平市场环境,不断激发创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如何深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等,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而紧迫,而且这些都与行政审批密切相关。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把审改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来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
新华网记者:在我印象中,浙江在这一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我记得全国最早探索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就是浙江。
李强:是的。1999年,全国首家行政服务中心在浙江上虞市成立,浙江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在全国破冰。此后,浙江全省层面大的审改先后搞了三轮,削减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审批项目,下放了一大批审批权限。第一轮改革前,浙江省级部门审批、审核及核准项目超过3000项,如今,省级层面仅保留了706项行政许可事项和243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这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华网记者: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启动这一轮的改革呢?
李强:虽然此前的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审批制度改革仍然滞后,既不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不适应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特别是企业对审改要求迫切,寄予厚望。
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批事项清理不彻底,二是行政审批设定管理不严,三是一些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因此,尽管我们削减下放了不少审批权限,但审批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管理不规范、随意性比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权责不一致的问题突出,审批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部门和干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或者舍不得权力在手、高高在上的感觉;或者出于狭隘的部门行业利益保护,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护得牢牢的;或者怕挑担子,自认为不批不办就不出问题,把什么都管得死死的。如果不破除这些体制机制障碍,我们曾引以为傲的体制机制优势就会散失殆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会举步维艰,甚至成为一句空话。
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在最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提到,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不能走粗放增长的老路,必须走转型发展的新路,必须靠改革来进一步获取制度红利。因此,以审改为突破口,在探索中清除“荆棘”,在更高的水平上改善制度供给,才能真正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激活民间投资和消费潜力,促进浙江经济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新华网记者:发展环境曾被认为是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的优势和法宝。如今,在与其他省份的比较中,这一优势弱化了吗?
李强:市场经济千帆竞发,我们一直在打造吸引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入的“洼地”。我们一直认为,优良的发展环境是最大的法宝。当前,各地硬件差别不断缩小,软环境作用日益凸显,越发成为决定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过去,浙江依靠改革,冲破种种束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创业创新的热情。然而,我们的环境优势正面临日益弱化的挑战。过去,人家都羡慕我们民营企业多,体制机制活,碰到困难,企业“爱找市场,不找市长”。现在,我们的企业羡慕人家能办的我们不能办,人家办得快我们很费力。一个投资项目,没有10个以上的部门审批,很难批准;没有一年的审批时间,很难落地。这种状况不改变,最大的创业创新激情也会消退,最强的经济活力也会散失。我们抓审改,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最大程度地释放市场主体创新、创业、创富的动力和活力。
理顺三层关系突破改革阻力
新华网记者:关于浙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您为我们阐述得非常清楚。在审改的过程中,当务之急需要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李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对政府审批服务的全方位、全过程改造,涉及面广,系统性、复杂性、政策性很强,特别是触及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困难阻力肯定不小。我们既要敢闯敢试,又要务实推进。我认为,关键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总的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凡是市场能有效调节的就交给市场,建立起面向任何资本的公平市场。要改变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竞争性领域,要坚决放权给市场,由企业自主决策的事项,一律还权于企业。第二句话,凡是社会能有效治理的就交给社会,努力形成社会组织自律自治的有效规范。第三句话,凡是政府的服务监管职能要确保到位,做到“到位”不“越位”,“无事不插手,有事不放手”,围绕企业发展搞好服务,切实提高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把握好改革探索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依法行政是政府活动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改革既要遵循依法办事的前提,又要有灵活度。要在可改能改的审批事项和审批程序上进行改革,做到于法周全,于事简便。对一些改革中的难点问题,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在法律框架内的要大胆探索推进,遇到问题要加强跟踪决策,及时调整,不断完善。
三是处理好“减法”与“加法”的关系。做“减法”,是要把审批服务中不合理的部分改革掉,使审批管理体制更合理、更规范、更高效。要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和胆识,不为一己之私所扰,不为局部利益所限,自觉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运行;要切实增强执行力,用硬措施减收费、减程序、减手续,让企业和群众少交一些钱、少跑一趟腿、少走一道程序、少跨一道门槛。做“加法”,就是要在提高服务水平方面做好“加法”,增加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这些“加法”、“减法”做好了,发展环境就会得到很大改善,生产力也会得到极大解放。
应该讲,各地各部门的行动很快,像省工商局在主动清理8项企业登记前置条件的基础上,近期又出台了7项深化行政审批的改革举措,一是放宽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条件,二是筹建企业可领执照,三是并联审批多证联办,四是审批事项统一受理,五是出资到位网上审验,六是企业核名自助查询,七是注册资本分期缴纳,同时对基层工商所提出了10项作风建设的要求,建立企业联系卡制度,搞服务星级所、无收费所创建。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些实实在在的改革措施,促进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进一步亲民亲商,清新政风,优化服务,提升效能。
新华网记者:记得您曾经说过,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政府尤其要摆正“掌舵”和“划桨”的关系。这个“舵”和“桨”的关系该怎么解释?
李强:公共管理学关于善治有一句名言,“政府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无需避讳的是,我们的政府和部门常常对“划桨”都比较偏好,很多事情只要搭上边,都喜欢伸出“桨”来,结果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如果政府把过多精力放在审批上,过度干预微观经济,必然影响行政效能和经济效率,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权力越是过分集中,寻租空间就越大,始终是党风、政风和廉政建设的一大顽症。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偏好“划桨”,必然在“掌舵”上精力不够,一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特别是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就难以到位,影响政府全面履行职能。
深化审改,本意就是要放权于市场和社会,让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共同来“划桨”;就是要让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掌舵”上,放在改善民生、社会治理、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上,形成上下一心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就是要规范权力运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使行政权力始终按照法治轨道运行,防止部门利益代替公众利益,防止公权私用、不作为、乱作为、胡作为,从而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增强政府治理的有效性。
牢牢抓住“减、优、治”,勇对自己“动刀子”
新华网记者:您前面提到,经过三轮的审改,省级层面目前仅保留了约700项行政许可事项和200多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那么网民们这里有个疑问,就是这轮审改是否还有潜力可挖?
李强:近段时间,我对这项工作作了比较系统的调研和了解,有几个情况让我感触很深。一是在目前我们保留的省级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中,还有80多项基层呼吁取消的呼声很高。二是省发改委牵头搞了省级部门的联合审批试点,仅可研报告一个环节,12个项目平均提速就达到34天。这些充分说明,我们改革的空间很大,可挖的潜力还很多。
新华网记者:俗话说,“革自己的命”最难。在这一轮深化审改进程中,浙江又会怎么对自己“动刀子”?
李强:怎么动,三个字――“减、优、治”。抓住了这三个字,我认为就抓住了问题的着力点。
所谓“减”,就是简政放权,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环节、前置条件和层级,真正做到能不批的就不批。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抓好两件事:一抓排摸清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对现有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及日常管理中具有审批性质的事项,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排查。该削减的削减,该废止的废止,该下放的下放,该调整的调整。二抓权力下放。除国家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企业投资项目原则上不再审批,政府投资项目也要联审,减少环节。通过真放权、放实权,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真正确立企业和公民的投资主体地位。
新华网记者:那么何为“优”,我理解,应该是指优化流程、优质服务的意思吧?
李强:所谓“优”,就是要便捷高效,在科学优化审批流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服务规范和标准,真正做到能简便的就简便。一要优化审批流程,力争快审快批,尽快办结,确保总的审批时限有较大幅度的缩短;二要强化审批服务的规范和标准,接受群众监督,规范审批权力;三要切实发挥网上办事大厅的作用,让企业和群众不出门就能办事。
新华网记者:那么“治”呢?如何建立长效制度,确保我们的改革不陷入“简减-膨胀-再简减-再膨胀”的怪圈?
李强:所谓“治”,就是要建章立制,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的制度治理规范,真正靠制度完善长效治理。的确,审改搞了多轮,却一再难以走出你说的“简减—膨胀—再简减—再膨胀”的怪圈。归根到底,是没有建立有效的制度治理。本轮审改,我们会重点在建立和完善几项制度上下功夫。一是集中审批制度,要进一步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拓展其服务功能,做到审批职能尽可能集中,严格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二是加快完善联合审批的制度,省级的政府投资项目联合审批实施办法已经出台,市县政府也将参照制定相应的制度。三是建立审批前置中介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要切断部门与中介机构的利益链。四是推行入园企业和大项目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制。这项制度全省很多地方已经实施。实践证明,不仅有利于优化投资软环境,还有利于推动产业集聚,今年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全面推行。五是建立审批事项准入机制。严格新设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的依据、程序,杜绝简减—膨胀现象的发生。六是健全审批责任制度,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加强对审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确保审批权正确有效行使。
企业和群众对这轮审批制度改革的期望值很高,我们决不会“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一曝十寒”。一定会深入下去、持续下去,真正做到惠企利民,真正让企业和群众满意。同时,也欢迎企业和群众对我们进行监督和检验,督促我们共同做好这项改革。
新华网记者:我相信,打造“办事最快”政府,营造最优发展环境,不仅是浙江省政府的愿景,也是广大企业家和我们的网民的共同期待。感谢李省长的精彩访谈,也感谢网民的关注和参与。谢谢!再见!
附:李强同志简历
李强,男,汉族,1959年7月生,浙江瑞安人。1976年7月参加工作,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农机系毕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农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
曾任瑞安县马屿区机电排灌站职工、瑞安县工具三厂钳工,瑞安县莘塍区团委负责人,共青团瑞安县委书记;省民政厅农村救济处副处长、处长,救灾救济处处长,党组成员、人事处处长,副厅长;金华市委常委、永康市委书记、永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党组成员;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温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代理省长,省长等职。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