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3日 “多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着力抓食品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可安全隐患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为什么发展到这种程度?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很好地‘抓源头’。”
来自农业大省山东的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一见到记者就打开了话匣子。
从地沟油、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到塑化剂、速生鸡风波,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焦点热点话题。
“人民群众在相对富裕的同时,对食品的疑虑越来越大,从‘吃什么好’已发展到‘什么能吃’;从原来‘吃不起’变成了现在‘不敢吃’。”他说。
宋心仿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当前我们的农业停顿在“化学农业”阶段。农产品生产主要靠化肥、农药及激素类催长剂等物质来催产、催效,天然成分降低;二是种类繁多的化学食品添加剂,打破了食品安全的底线,把原本天然的食品变成了化学合成品,更为食品造假提供了方便。
“诸多果汁、香油、蜂蜜等,就是由食品添加剂勾兑出来的,以假乱真。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是治本之策。”
宋心仿建议,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逐渐减少化学制品的依赖和使用量,建立安全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生产模式;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产业步伐,形成一个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大农户科学知识培训。同时,要严控食品添加剂开发使用,建立完善食品添加剂的检测、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允许生产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多达2300多种,分23个类别。这些食品添加剂在改变食品口感、色泽、形态及延长保质期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宋心仿说,食品安全的重点难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食品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应向基层转移,加强农产品源头的监管抽查,对污染源进行严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