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简单地说,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 年的18%提高到2011年的51%,处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有2.6亿农民工,他们离别故乡追寻梦想,投奔到陌生的城镇辛勤劳作,他们的愿望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过上跟城镇人一样有尊严的生活。
虽然打工者们已将生活工作的城镇看成了自己的“家”,但城镇似乎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容纳他们,在平等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养老这些基本民生问题上,尚有许多阻碍。
因而,他们寄希望于来自五湖四海的代表、尤其是从农民工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代表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代表们也不负所望,拿出“让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强化‘五险一金’”、“降低打工子弟读书成本”等建议、议案和提案,回应广大农民工朋友的期待。
总之,城镇化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城镇化带来的社会进步只有让全社会成员共享,才能兑现普惠全民的初衷。
“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很多人在进入城市后难以找到合适的社会位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民革中央监督委员会副主任陈清华委员呼吁,消除农民工与城市的隔阂,让其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
陈清华委员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经济地位从总体上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他们没有返乡务农的意愿,没有务农的技能,也没有享受和城里人同等的待遇,既不能“安居”,也无法“乐业”。
“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的后果将是严重的。”陈清华委员说,“民工荒”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了解,珠三角、长三角等一些重点地区的用工缺口已近10%,甚至连中西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民工荒”。与此同时,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农民工城市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并整体上出现了多样化、群体化和职业化等特征。
为此,陈清华委员建议,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加快制定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市的政策,进一步探索提供均等的医疗、养老和就业等公共服务。同时,完善农民工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新生代农民工中就业稳定、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应比照城市居民收入标准,提供廉租房等各类保障住房,并培育小户型房屋租赁市场,逐步建立以低端市场租赁房为重点,以保障性住房为补充的农民工住房供应体系。
“在土地供应和城市规划方面为农民工预留空间,建立农民工城市住房专项资金和适宜的农民工住房补贴制度。”陈清华委员说。
技能决定着农民工是否能够融入企业,成为不可或缺的骨干。陈清华委员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让农民工子弟拥有一技之长,同时做好农民工“转移前”、“就业中”的技能和法律培训。这种培训对农民工来说也是一种自身的职业规划,能让他们获得更高报酬,有利于他们在城市和行业中稳定下来。
陈清华委员强调,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农民工权益,让他们在城市中受尊重的关键。为此,劳动保障部门应依法规范劳动合同的各环节,对不签订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建立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有效机制,使农民工收入稳定有保障,真正感到被城市接纳。(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