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愿意去做一台手术
——记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
“我始终把我当成一名医生,所以到协和去做手术,我自己坐电梯上楼。手术后,我会和我的博士生、医护人员分享成功的喜悦。到了中午,我会去食堂吃一份盒饭,如果让我在开会和做手术上选择,我更愿意去做一台手术……”今年67岁的黄洁夫,是全国政协委员,是卫生部副部长,还是一名肝器官移植专家。
50年前,为了圆父亲的“梦想”,黄洁夫志愿选择了医学专业。50年后,即将面临退休的他,作为一名老医生,希望还能在这个职业生涯中继续救死扶伤。
黄洁夫认为,医学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正如美国一位名医在他的墓志铭上镌刻的一段话,“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有时候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今年2月25日在北京举行了由卫生部和红十字会联合召开的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视频会议,他谈到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伦理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就是所有移植医生的中国梦,也是深藏在他内心的中国梦。是几代人对这个梦的执着追求和努力,才有了中国迅速发展的器官移植事业。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黄洁夫积极建言献策。“我们去年全国政协医卫组委员提出了一个公立医院改革211工程,要打破我们当前这种既不能充分实现公益性,又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局面。”他表示,国家应该保障支持有限的公立医院,形成一个以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共同构成的医院体系,包括农村的2000家县医院,城市的代表国家和地区水平的1000家的“国家队”,100家国家级临床医疗科研中心。属于“211”范围的公立医院给予财政全额拨款,不要市场机制进行补偿,其他医院应该按地区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在政府主导下分批、合理地进行改革,进行重新定位或者产权改革。
通过医院体制改革,让一批公立医院分流出来的医生能建立以私人诊所或合伙人医疗中心为主体的竞争性全科医生社区“守门人”制度,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保障国家财政中的医保资金的合理使用,有效缓解城乡居民看病贵的问题。
中午12时,面对等待在门外的记者们。67岁的老医生黄洁夫说:“再等我10分钟,等我接受完一个专访就回答你们的问题,即使中午不吃饭也行。”
“坦诚、亲和、直白”的黄洁夫委员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