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去年底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本市今年将进一步出台细则严控“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特别是严格压缩公务接待费用。昨天,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财政局局长杨晓超接受专访时表示,通过晒“三公”,很多单位已经有了“被监督”、“要节约”的意识,期待通过修改预算法和出台预算法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预决算公开。
此外,“营改增”试点除增加试点地区之外,今年有望选取部分试点行业打通地域限制,实行全行业“营改增”。
严控经费近期将拿出方案
记者:中央去年提出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今年本市在“三公”经费、行政经费管理方面是否有变化?
杨晓超:市委市政府对贯彻中央要求的态度非常坚决,正在对具体方案进行研究。据我们初步分析,“三公”经费——出国经费、公车费用和公务接待费中,公务接待费可以压缩的空间比较大;行政经费中,像会议费、差旅费、调研培训的费用,也都有压缩空间。比如有些会议材料众多、纸张精美,这次全国“两会”在会议材料用纸上就已经大为精简了。
记者:在进一步严控“三公”经费方面,本市有哪些方向或思路?具体方案出台是否有时间表?
杨晓超: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调研,比如是否把出国考察等一些事项纳入绩效考核。这些都是意向,实现起来需要一个过程。近期会拿出相关方案,力争尽快公布。
经费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
记者:今年“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是否还会继续公开?是否还会有所细化?
杨晓超:总体来说,这是一个逐步细化的过程。今年“三公”经费公开还是延续去年的做法,从“款”级科目细化到“项”级。此外,公开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凡是去年年初向人代会报告预算、 公开预算的,今年年中(注:7月)就要公开决算。
记者:“三公”经费公开已经进入第三年,在此过程中,您觉得执行起来难点在哪?
杨晓超:“三公”经费实际上是包含在预决算公开中。现在缺乏法律制度保障这么一个大前提,目前依据的是国务院信息公开化条例——“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但具体到预算和决算,公开到什么程度,都说得很笼统。目前预算法正在修改,希望通过预算法和出台预算法的实施细则,能对预决算包括“三公”经费有明确规定。
记者: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结果具体是如何跟单位预算挂钩的?
杨晓超:原则上是如果一家单位某个项目预算执行得不好,第二年预算会减少安排。但实际这个执行起来也很复杂,因为绩效考评要等项目结束,这个项目考评不好并不代表下一个项目也做不好。目前绝大多数预算单位还是按项目考评,整个单位以自评为主,由财政部门抽查。整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试点的单位今年已经从之前的3家扩大到12家。
记者:每年预决算公开时,您的压力大不大?
杨晓超:你看我有压力吗?(大笑)预算公开对财政来说是好事,公开并不是考察公开本身,而是考量一个单位的管理,特别是财政财务管理。你这方面做得规范,就不怕公开;你不规范,就害怕公开。
记者:北京市“三公”经费公开已经推进三年了,这个过程中您有何感触?
杨晓超:有一个可喜的变化是,各单位都有这种意识:花钱是有人监督的,钱得省着花。我接触的部门领导都在谈这个问题。意识有了,现在需要一个完善的制度去规范。如果再有问题,那就是有意识地去规避法律制度。我想这毕竟是少数。
电子产品政府采购与市场价持平
记者:上个月中国社科院发布调查报告,称八成的政府采购价格高于市场均价,引起轰动和热议。本市在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杨晓超:我们也注意到了这方面报道。那份报告调查的主要是IT类产品,但实际上IT产品在政府采购总量中占比不足2%,是否足以反映政府采购全貌?而且以淘宝和京东商城的报价作为市场均价是否权威?另外,政府采购的产品往往配置较高、配套齐全,因此价格也可能会高于家用产品。
虽然社科院调查组的调查不包括北京,我们也认真做了自查和分析。北京市政府采购的商品最高限价及近期成交记录已经全部公开在政府采购网上。我们还引入“中关村电子信息产品指数”,这一数据是以中关村电子市场450家经销商作为数据采集点,是由商务部统一管理、统一对外发布,用于指导全国电子产品的权威价格指数。从2011年6月起,北京开始运用该指数并参考中央单位协议采购价格,形成本市的电子类产品参考价格。
记者:实际使用效果如何?
杨晓超:九大类近万种型号的电子产品统计显示,本市电子类产品的协议采购总体价格与中关村价格和中央单位协议采购价基本持平,其中投影仪、打印机、移动存储设备等略低于中央协议采购价格。
我们对政府采购的中标产品实行最高限价,同时鼓励采购单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议价,并将中关村电子产品指数、供应商中标产品最高限价、近期实际成交价及数量在网上公开比对。从2010年起,还把京东、国美、苏宁、大中等也纳入了政府采购供应商范围。
去年对近500家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商的实际履约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17家企业因报价等多种问题被暂停供货资格。近年来本市没有收到一件关于办公设备的投诉,今年“两会”也没有一件与政府采购价格或服务有关的建议、提案。
“营改增”计划启动行业试点
记者:去年北京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服务业实行“营改增”试点。今年试点范围是否会有变化?会给本市带来哪些影响?
杨晓超:“营改增”之后今年预计将使本市地方财政减收120亿元。据我所知,财政部计划今年扩大试点范围,范围一个是地区概念,一个是行业概念。试点地区有望进一步增加,因为同样开票,有的地区可以抵扣,有的地区不能抵扣,企业运作起来的确不方便。另外,部分行业可能会打通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的限制,就是不分地域同一行业全部实行“营改增”,这样竞争也相对公平。总之,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覆盖面是趋势。
记者:老百姓关心执法机构日常罚款去哪了?罚款会不会被作为执法单位的创收手段?
杨晓超:罚款在财政上叫做“罚没收入”,要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比如交管部门的罚款与其收入并不挂钩,全部上缴财政,统筹进入全市的财政收入。每年交管部门需要的经费再全部由财政从预算单拨。
晨报首席记者 姜葳
记者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