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北京3月8日讯(记者 李利)去年,湖南儿童食用“黄金大米”事件,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黄金大米试验”疑云
一时间,“转基因”成了众矢之的。在“百度”搜索栏中输入“转基因”三个字,跳出的几乎都是关于转基因食品危害之类的负面消息……
“这是我非常担心的一件事。”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说。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已经涉及了转基因领域的研究。经过30多年的努力,研究水平一直保持世界同步,部分领域甚至全球领先。
陈剑平表示,转基因是个中性的技术,对科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在于怎么利用它。
“历史上,中国已经错过了多次科技飞跃的机会。希望决策层对转基因研究的重视,不要因为个别事件而动摇。让中国抓住这次飞跃的机会……”陈剑平说。
研究转基因技术是中国发展的必经路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当时有人惊叹:“人类开始有了一双创造新生物的‘上帝之手’。”
几十年后,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已经运用到了食品、药品等各方面,利用面越来越广泛。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
“说白了就是物种的创造。用不同性状的基因创造出人们需要的新物种。”陈剑平举例说,现在国内种植的棉花90%以上都是转基因棉花。通过在普通棉花中插入一种抗虫的基因,生长出来的棉花不招虫,产量获得了巨大的提高,也大量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劳动成本。
在陈剑平看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国地少人多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在未来,转基因技术的运用将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转基因是把双刃剑 需积极、慎重
尽管坚信中国的未来离不开转基因技术,但陈剑平仍然强调,对于转基因的研究和应用必须积极、慎重。
积极是因为它的重要,慎重则由于它的两面性。在进行基因转化前,必须先透彻搞清楚基因的功能及其对环境、食品的安全性,并且整个研究过程必须在法定可操作的条件下进行。
“研究转基因就好比研究核物理。它既可以在核电站里发电,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核武器,毁灭人类。”陈剑平说,转基因是个中性的技术,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它的特点,不能一味地说它好,更不能彻底地否定它,合理地运用是最关键的。
好在,目前我国已经出台多部法规,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大幅度地降低了转基因可能出现的风险。
媒体要肩负普及转基因知识的任务
面对网上、网下铺天盖地的转基因食品负面消息,身为国家转基因专项评估组成员的陈剑平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
在原理上,转基因技术是传统育种方法的延伸,在健康、环保等问题上,并不比传统作物有更高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FDA等权威机构都曾表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食品安全与转基因是没有必然联系的。”陈剑平希望新闻媒体能够担当起普及转基因知识的重要角色,让更多的百姓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