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构改革实现“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的转化
——广东团代表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
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机构……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公布,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在今年两会期间拉开序幕。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早在三年前就已启动试点工作,率先探索行政机构改革的新路。11日,广东代表团代表结合自身实践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进行了审议。
机构整合: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
佛山市市长刘悦伦代表认为,衡量机构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能否实现从机构整合这个“物理变化”转化为行政效能提高的“化学变化”。
近年来,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职能越位缺位、职责交叉、机构重叠等问题饱受诟病。对此,东莞市市长袁宝成代表深有体会。2011年他刚调到东莞任职时,发现一条公路竟然需要六个部门来管。“机构改革真的是势在必行。”他说。
深圳市市长许勤代表介绍说,2009年深圳开始进行大部门制改革,将原有的46个部门减为31个部门。“从实际效果看,我们认为是有效的。”
“国务院这次机构改革改到我们心坎里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代表说,由于此前对食品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体制,卫生、质监、工商等部门各司其职,中间既有权力交叉,又存在盲点,这也是“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整合力量,成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有望实现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环节“一竿子插到底”式的管理。
刘悦伦说,通过整合机构进行改革,有助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碎片化”现象,但要实现“化学变化”,还需要对行政流程进行再造。
权力下放:有效承接是关键
刘悦伦认为,“放权”是这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关键词:“向地方放权,向企业放权,向社会放权。”
刘悦伦说,赋予企业更大的投资和生产经营自主权,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同时,向社会放权,需要积极培育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把这些社会组织培育好了,让它们实现行业内部的自律。政府应该管宏观调控、规划、监管,从繁重的事务中脱出来。”他说,这也是过去几年佛山正在做的事情。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代表说,明确提出要让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这是与以往几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最大的不同点之一。过去政府机构改革,只是把职能在上下级政府或同级部门之间进行转移,但这次有部分职能要向社会组织转移。“社会组织能否成功接住政府这部分职能,是这次改革成败的关键。”
作为企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广东梅州的宁远喜提出,政府应该信任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
李春洪认为,在简政放权后,政府将面临新的课题,包括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发展趋势的研判、制度机制的设计和全局性事项的统筹管理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打破政府部门过去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方式,充实工作内容,适应新的情况。”
机构改革: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七轮。代表们普遍认为,机构改革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保持行政机构架构的合理性,持续提高政府效能。
许勤说,深圳的机构改革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也在不断总结和完善过程中”。据了解,2009年,深圳曾撤并贸易工业局、科技和信息局、市保税区管理局、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多个机构,成立了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这个举措虽大大减少了原先各个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现象,但由于机构过于庞大、沟通不畅,最终于2012年2月选择一分为二。
刘悦伦说,国务院这个方案还只是职能转变的第一步,未来还需要有第二步、第三步,除了政府职能之外,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的职能也需要进一步清理。
代表们认为,国务院机构改革是迈向“小政府、大社会”的重要一步,但“小政府”绝不等同于“弱政府”,相反应是更加高效的政府。对此,民众也需逐步转变观念,不应一味把政府视为“无限”政府、“万能”政府。(记者刘华、张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