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北京3月13日电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实现教育公平,该从哪些方面发力?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王文娟,全国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叶飞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保华,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西服整烫工吕华荣,积极建言献策。
关键词:资源公平
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建言】
“资源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资源要向最基层、偏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王文娟代表认为,教育资源配置要跟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人口资源环境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当下,我省正在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加快城镇化步伐,推动产业和人口集聚,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配套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育资源跟不上,那小城市建设只能停留在理论上。”
在王文娟代表看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方面造成优质教育资源过分向城市中心集聚,另一方面也引发“择校风”。“崇优是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向往名校也无可厚非。但这种观念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即便教育资源实现均衡配置,‘择校风’也会依然存在,无形中又会造成教育不公平。”王文娟代表说,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如弱化学校排名,多宣传新兴优质学校,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培养和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营造一种资源配置均等、公平接受教育的氛围。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公平是大民生,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入学难、择校贵、异地高考等很多跟教育有关的热点,都可以归结到教育公平上来。”叶飞帆代表说,当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两级分化现象在各类各级学校都可以看到。因此,抓教育,必须先抓教育公平。
叶飞帆代表认为,教育公平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每个公民都有大体均等机会接受教育;二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获得大体均等的教育资源配置。其中,后一个公平是前一个公平的基础。拿高校来说,目前全国有300多所近10年新建的本科院校,约占本科高校的40%。但它们的发展也面临许多困难。高校之间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差距非常明显,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力差距悬殊。“要建设高等教育的强国,既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更要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机会公平
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建言】
陈保华代表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老百姓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目前教育资源较为紧张的情况下,社会不同层次的人所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够公平。比如有的地方农民工随迁子女还不能顺利进入城市中小学就读;部分地区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少;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等。
陈保华代表认为,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培育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量考虑像外来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的需求,为他们创造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
“怎样让农民工的孩子像城市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更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我是农民工代表,这方面一定要多呼吁。”吕华荣代表认真地说,有一次,她的一位同事得知孩子在老家不上学,整天泡网吧,当场就在车间里哭起来。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孩子却不能接受很好的教育,让人非常揪心。”
吕华荣代表建议,加快推行教育券制度,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券制度”。也就是说,实行“教育转移支付”,把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给每个学生的补助资金,以“教育券”的形式下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如果“教育券”全国流通,农民工的孩子可以凭“教育券”就学,各地政府凭“教育券”与中央财政结算,这样就可以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让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享受到一样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规则公平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建言】
王文娟代表认为,实现教育公平,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如通过统筹规划,将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提高教学水平,鼓励优秀师资队伍到基层一线去。同时,还应该多渠道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办学。比方说,在确保公立学校更好地满足大多数老百姓教育需求的同时,利用社会资源创办一些特色学校,形成多层次的教育资源体系,让社会成员各取所需,公平地享受到多种类的教育资源。
叶飞帆代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具有强制性的,适用于全国各类公办本科院校、但又体现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高校拨款标准,消除高校之间由于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不同而造成在经费投入方面的不公平,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实行分类评价。各类竞争性的教育投入项目要按照均衡原则划分到各类高校,实行分类申报和评审,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公平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