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19日是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的日子,尽管并无太大悬念,但是人们都在静静地等待观望,包括那些批评别人总是盯着数据过日子的人们。无非是因为这些数据,将会为下一步的调控政策走向提供依据。很多人担心它们是否会带来一些紧缩性调整,比如加息,比如减免征收利息税,比如再次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在笔者看来,它们中的任何一项出台,都不令人意外,同时或先后出台的可能性也很大。
那么,加息的可能性有多大?
就宏观经济形势而言,从第二季度的表现看,无论是出口、消费还是投资,估计没有哪一单项会比第一季度差,从前5个月的一些数据如工业产值、利润看已是如此,在并无减速因素影响的6月,这种趋势没有理由不会延续,一些已经公布的上半年数据如出口及6月份创纪录的贸易顺差就证明了这一点。不少人认为,贸易顺差成为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的一个主推手。这使得不少此前预测上半年GDP增速在11%以下的机构和个人纷纷做出调整,他们认为,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将再超预期,极有可能接近或者超过第一季度11.1%的增速。央行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家对经济偏热的担忧已达到历史的高点。他们认为宏观经济偏热的比例由上季度的7.9%,迅速攀升至二季度的14.0%。值得注意的是,该比例仅低于1993年下半年和1994年1季度经济过热时期。而企业家们对下季度宏观经济的预期依然偏热,经济热度预期指数达到历史最高值8.6%。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加息的预期大升——人们都认为,政府不会坐视经济有偏快走向过热。
就加息的一个主要参考指标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看,受农产品( 21.90,0.00,0.00%)价格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以及石油价格上涨、政府资源价格改革以及居民消费增长等因素的影响,物价上涨面临较大压力,不少机构和个人的预期大致为:上半年CPI增幅在4%左右。清华大学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7月15日公布的今年全年CPI增幅的最新预测更是达到5.35%的高点,其中对第四季度CPI增幅的预测高达8%,而一季度时,该机构给出的2007年全年CPI增幅预测仅为2.46%。笔者接受CPI不是加息与否的惟一参考指标的说法,但是,也赞同这样一种观点:CPI超过4%将是政府不太能忍受的一条线。
流动性充裕的局面没有改变也是加息预期升级的一个理由。央行7月11日对外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至6月末,M2余额为3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06%,M1余额为13.58万亿元,同比增长20.9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6.48%,6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4515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M2增速仍然高于央行16%的全年目标。鉴于金融领域流动性充裕的现实,加上信贷反弹风险和经济领域贸易失衡、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和通胀压力上升等因素以及央行“稳中趋紧”的货币政策取向,不少机构预测,央行在下半年仍会加息1-2次,最早有可能在本周出台。
如果说6月20日中国进出口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突破央票的定价指导,说明市场对加息的预期已经白热化,那么,现在的一种说法又说明什么呢?笔者在与几位专家探讨这次加息的具体时间时,几个人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自2006年5月以来,加息总是会跟随定向央票而出台,今年的两次加息都发生在定向央票发行后一到两周内。考虑到中国人民银行7月13日宣布,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发行1010亿元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我们是不是再来一次猜测,本周或者下周就会听到加息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