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解读27年来寻找彭加木之谜
2007年07月19日 14:51:2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7年的寻找
1980年以来,对彭加木的官方或者民间寻找从未断绝过 彭加木失踪前探险队所驻扎的营地,现在立着一块碑,这块碑成为许多进入罗布泊探险者的目的地。人们走到这里,在碑前鞠躬,临走的时候,又在附近再三逗留,希望有一天发生奇迹,彭加木的遗体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人类总有着破解现实中的未解之谜的兴趣。”探险家周新伟这样解释为什么进入罗布泊的人都在下意识地寻找彭加木。 1980年的紧急搜救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唐守业著的《寻谜彭加木》一书中,披露了不少当时不为人知的找寻彭加木的细节,其中包括当时在紧急情况下的人员调动,以及前后的6次大寻找的过程。 对彭加木的大型寻找,迄今为止共发动过6次,其中的第一、二次发生在他失踪后的两天之内,这种为一个失踪者而空降搜寻队伍的大规模搜寻,是共和国前所未有的。 1980年6月17日上午10点半,彭加木留下了那张7个字的字条,然后消失了。队友们原以为他就是在附近转转,但在三四个小时后彭加木还没有回来的时候,他们开始着急了,发动汽车出去寻找,果然在东面寻找到了他的脚印。 第一次的搜寻由探险队员组成,他们沿着脚印追踪了大约7.5公里后,失去了彭加木的踪迹。在苍茫夜色中,探险队员在山上打起照明弹,没有任何回音。在送水的飞机到来后,又请直升机沿着脚印失踪的地区寻找了1个多小时,仍然没有任何效果,第一次找寻就这样失败了。18日凌晨2点,他们向总部汇报:彭加木失踪了。这一消息惊动了党中央。 在一份1980年中央秘书局的文件里,有关于华国锋批示派飞机配合地面寻找的批示。第二次搜寻,从6月20日到26日,部队和地方出动了136人次,由部队出动运输飞机将地面人员载到现场,在出事地点30公里范围内寻找,而直升飞机则以30米的高度低空搜索,在这样密集的搜寻中,没有任何发现。后来一位空军指挥人员感慨,要是科考队员的衣服不是蓝色而是红色,肯定早就能够发现了。 第三次寻找:警犬磨难1980年7月7日,在前两次寻找失败后,第三次寻找开始了。这次寻找开始前,已经初步判断彭加木不太可能仍然活着,这次寻找,已经从找活人转向找尸体。 在寻找开始前,有人向公安部建议,既然人找不到,可以考虑派遣警犬。于是,从全国各地调集了6条功劳赫赫的名犬前往罗布泊,同时抽调了127人,编成3个分队搜寻。经过将近1个月的搜寻,搜寻队员发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但是却没有找到属于彭加木的任何遗物。调集的警犬在高达70摄氏度的地面温度和能磨破骆驼蹄的地面上,不但没有发挥作用,还因此纷纷受伤。罗布泊,不是一个犬类能够生存的地方。 第四次寻找:止谣1980年11月初,由中科院新疆分院和当地部队组成了一个1029人的搜寻部队,彭加木的儿子彭海也参加了这次寻找。在吸取了前两次搜寻的经验后,这次部队没有再派出直升飞机,而是以地面搜寻为主,沿疏勒河故道搜寻,平均每人每天寻找将近1平方公里的面积。 这次搜寻,其中的一个起因是香港《中报》上刊载的“彭加木惊现美国华盛顿餐馆”的报道。与前几次搜寻不一样的是,前几次因为想着要救人、抢时间,使用的是“跑线”的搜寻方法,而这次则使用了拉网战术。搜救队使用了钉耙等“武器”,搜寻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区域,捡到了几百年前的铜钱、串珠、马掌、海贝、骆驼鞍子等物品,但还是没有找到丝毫线索。 此后,彭加木的名字渐渐沉寂下来,4次搜寻未果,成为验证罗布泊神秘性的一部分。只有他曾经的同事们,每次工作路过,都会想方设法地转到那个地方,进行一次并没有太大希望的寻找。 第五次:相隔24年后的纪念与寻找1980年后,彭加木这个名字曾经慢慢地沉寂。但到了90年代中期,自从探险成为一种时尚后,他的名字又随着罗布泊一起被人们提起,尤其是在1996年余纯顺遇难罗布泊后。这些真正热心于寻找彭加木的行动的核心成员,多数出生在50年代或者60年代,在80年代亲身体会彭加木失踪事件的社会影响,并且在他们到了中年之后,终于有机会去罗布泊探险或者工作,有了亲自寻找彭加木的条件。 因此,进入21世纪后,关于发现“彭加木遗骸”的消息突然多了起来,许多人热心地把他们发现的干尸的位置记下来,报告新疆分院,希望他们派人去核实。 而记者出身的唐守业,从来不相信这会成为一个无法破解之谜。他和探险家吴仕广等人,于2004年11月发起了第五次寻找彭加木的行动。他说:“我发起这个事情,既在乎过程,更在乎结局。因为这是给一个逝去的生命的尊重的最好表达。”第五次搜寻彭加木的行动,使用了新型武器——金属探测仪,但依然没有结果。 第六次:“抢尸事件”2006年的搜寻,足以令唐守业终身难忘。这次搜寻是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科考队合作,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党组书记傅春利,还有1980年罗布泊科考队的队员陈白录,有精良的装备和43名组员的参与,加上之前有人告诉他们说已经发现了一具和彭加木非常吻合的干尸,等待他们去辨认,队友们非常高兴。 不料,等到队伍到了敦煌,竟然发生了意外事件,原来与中科院新疆分院联系的报告者,为了确保“彭加木发现者”的身份,意外地来了个失踪,并提前进入沙漠,把干尸运了出来,存放到敦煌博物馆。几经交涉,中科院新疆分院几位彭加木原来的同事终于见到干尸,经过简单的辨认后就排除了这是彭加木遗体的可能性。 这一事件,经过中间关联人的炒作,变成了2006年4月的“爆炸新闻”,从“发现彭加木”到“排除彭加木”,让关心此事的人心里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落差。也正是有此经验,在2007年再次爆出“疑似干尸”的时候,新疆分院的态度已经变成“低调科学”。 在若干次的“疑似”事件发生后,“寻找彭加木”是否会变成一个纯粹的炒作的幌子,是否会因此而玷污对死者的尊重?唐守业认为,在他接触过的参与者中,绝大部分人都和他一样,在80年代亲身经历过寻找彭加木事件,对这位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有着崇高的敬意,今天的网络转载和评论过多,也是一件好事,它至少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也记住了彭加木这个名字。 关于彭加木失踪的情形,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设想,有人认为,他一路上为了减轻负重,可能已经把笔记本、照相机等物品埋在半路上了,而唐守业坚持这样假想:在1980年6月17日至18日的半夜,寻水途中的彭加木因为一直得不到水分的补充和身体疾病的影响,突然倒在了某个地形复杂的路边,如果有一天,一个过路者无意之中发现了他,一定会发现,他离开驻地时的那些东西,还完整无缺地留在他身上。 来源:
新世纪周刊
作者:
李梓 汤涌
编辑:
董良友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