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时候家里杀上一头大肥猪,原来是广大农民一年中比较兴奋的时刻,但现在一家养一两头猪的习惯在农村已基本消失,为增加比较效益,抵御市场风险,部分农民当起了养殖大户,专门靠猪发财。”7月26日,遵义县畜牧局长李德才说,农民沿袭几千年的“养猪为过年”传统习惯正被悄然打破。
“养几头猪不好弄,搞得臭醺醺的不说,一年下来赚不了多少钱,出现疫病死亡还亏本。”遵义县龙坑镇王五桩村农民刘发友说,“我一个月打工赚1000多元钱,养一两头猪一年都赚不了这么多。”
同是在王五桩村,刘远发却一口气养了44头猪。“一头猪赚不了多少钱,就赚一两百元的样子,但我规模大了,算下来比打工强。”商品猪喂养3个月左右就可出栏,刘远发算了一下,一年估计有三四万元的收益。
“大户养猪好处很多,由于规模大可以自己联系销售,省去了中间贩子赚差价,规模养猪也便于管理,全县养猪50头以上的8000多位养殖大户,很多都搞了自动饮水器,在圈舍装电风扇等。由于专业养猪,对猪的疫病都能及时防控。”李德才说,散户养猪效益低,大户养猪规模大就有较高收益,散户养猪风险大,大户却能很好抗风险。
遵义县很多养猪大户还都配上了沼气池,有的利用猪肥种菜浇果树,形成了猪-沼-菜、猪-沼-果等模式,全县还发展了4万多亩草场,用于种草养畜。
“过去村里到处是猪圈,老远就是臭味,现在养猪的散户少了,村里干干净净,舒服多了。”刘远发说,养猪规模大了,买饲料和药物,能拿到批发价,仅这一项就可以节约不少成本。
“既要看收益,还要研究国家政策。”刘远发说,养猪规模大了,就会经常关注国家对于养殖的扶持政策,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养殖要常抓,但政府抓过头了我就不养,抓过头了猪多了价就贱,就亏本。刘远发颇有用行动给政策投票的意味。
“刘远发说得很有道理,养殖要扶持,但过了‘度’也会伤农。”龙坑镇党委书记蒋成松说,懂技术能掌握政策的养殖大户异军突起是必然的,党委政府要做的,就是怎么立足新情况进行研究引导。
在遵义县,养殖大户崛起,养鸽、养兔、养羊大户也纷纷登场,连养鸭、鹅都向大户养殖集中,该县已经涌现出不少“万鹅村、万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