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又去看望钱学森、季羡林、朱光亚、何泽慧等学界泰斗了。这条新闻,已经不会出人意表。对季老,温总理继“三顾医院”之后,这是五年来第四次登门拜望了。两人促膝谈论“讲真话”、“和谐”、“泰山与民族精神”之类平实而又高远的话题。其情其景,大有古风,令人慨然。以一大国之总理,在日理万机之际,仍不忘践行尊师之道,在老学者面前,谦恭地执弟子礼。这样的画面,对国民、对孩子自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
联想到最近的“公民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各地“反响强烈”——这份“强烈”耐人寻味,百姓们对道德楷模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移风易俗,寄予厚望。
想起一位大学女教师。她患有头晕病,一旦发作就不能举步,只能蹲踞在地,以防跌倒。每在路上发作,旁边行人匆匆视若无睹,而她自己也习以为常。不料,某次出差北欧,在街上行走时再次发病,竟不间断地有行人上前,嘘寒问暖……
女教师一时百感交集,原来,人情淡漠,不该是社会的常态啊!
女教师的经历虽属个案,但也并不罕见。不要说对路人伸出援手,少数人“利”字当头时,连自己的亲人,也会顿成仇雠,势同水火。甚至是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诸如不闯红灯、不插队、不随地吐痰之类,也需要从头教起。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一些人远离了相濡以沫、助人为乐乃至慎独守礼的良知?
一个民族,在急步追赶世界的时候,在经济飞速上升之际,仿佛刚离饥寒的人,忽然发现物质丰盈触手可及,那种日益膨胀的欲望,比起坚守道德底线的意志,来得更加强烈。精神层面的说教,敌不过物质层面活生生的诱惑。欲望的洪水冲击着道德堤坝,让五千年文明在有的领域失守了。
当一些大众媒体热心于渲染某人的发迹史、某明星的奢华生活之际,当现实中频频上演类似“宝马”车主伤人后还漫不经心的活剧,当学校里的孩子们把攀比名牌服饰与运动鞋当成热议话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要让全社会形成文明的道德风习,将是一件艰巨的长期的事情,这恐怕也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季羡林老人和温总理聊天,谈及“良知良能”,也谈及他在《泰山颂》中的两句话:“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如果用来比喻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比喻他所推崇的“良知良能”,也再恰当不过了。
总理的尊师重道之举,百姓们对评选道德楷模的热心,从不同层面在做着“移山”的努力。
是的,我们不能再容忍自己失“魂”落“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