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2】七年之痒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香港回归那一刻,天安门广场另一个角落,就读于北京四中的冯健也在和同学们手拉手跳着集体舞。
十年倏忽而过。2007年2月最后一天,他走出香港移民部门的大门,手中多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核准冯健获有香港永久居留权”。和冯健一样,在港求学、工作满7年的不少内地生,都依法获得了香港居民身份。今后他们不仅可以享受来往更多国家及地区的免签证待遇,也从法律上赋予了他们与这座城市更稳固的关联。
“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还是有一点点失落,难道七年就换来了一张纸?”冯健总是禁不住地想,如果当年做出不同决定,他的生活会是怎样?
1999年,冯健以优异成绩考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此前一年,香港高校首次委托内地大学“代招”本科生。18岁的他在很短时间内就做出了赴港求学的决定,在北京大学“委培”了一年多后,他2001年1月24日正式赴港求学。
当时到香港的内地学生,绝大多数一句广东话也不会讲,而香港人也很少会讲普通话。冯健的第一个室友甚至一个简体字也不认得。一次,冯健坐巴士回学校,快到站时用广东话大声告诉司机要下车,不标准的音调立即惹得全车人笑成一片。
“开始时孤独感特别强。”冯健回忆起来依旧感慨,“那是一种类似边缘化的状态。”
“但是7年了,什么都习惯了。”冯健说。硕士毕业后,他在一个跨国公司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如今,他已经可以用相当流利的广东话在这座城市中自由交流、工作和生活。
内地学生在适应,香港社会也在适应。学校里小卖铺的大妈们已经开口就能讲普通话了。“都是我们一手培养训练起来的哦,算是为下一代造了点福吧。”冯健开玩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