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经济保持“高增长低通胀”格局的对策
尽管我国中长期内经济仍然有条件保持“高增长低通胀”格局,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经济运行中既面临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更存在一定的通货紧缩风险,如何实现既好又快的增长,关键取决于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准确把握以及体制机制的进一步转变。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继续采取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流动性过剩是未来经济保持“高增长低通胀”面临的最大不稳定因素之一,考虑到经济运行中通胀和通缩压力并存的复杂形势,短期内,货币政策要继续“稳中偏紧”,一方面,继续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等综合性手段,进一步收缩流动性;另一方面,应针对目前利率水平仍然偏低的情况,继续提高利率,抑制货币需求。从长期看,要在严格控制信贷总量平衡的同时,要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此同时,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二,促进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
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得以持续,重点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此,要不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建立健全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的绩效考核制度和科学评估体系,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益。特别是针对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集中有限资金扶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充裕的有利条件,鼓励社会资本介入风险投资领域,从而形成政府、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多种投资方式并存的格局;积极推进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在总结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力度,进一步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支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努力改善投资消费增长关系。
投资与消费增长不平衡已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是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源动力,单纯依靠投资的过快增长来拉动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因此,要继续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尽可能把投资增长速度控制在15%-20%的适度增长区间。要加大消费主导型政策导向领域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教育和公共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当前潜力最大的消费是服务业消费,改善投资与消费关系,要从增加政府对公共部门的投资着手,通过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提高投资效率,这样有利于经济从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向消费主导型增长转变。
第四,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确保粮食安全和价格稳定。
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一要坚决落实并严厉执行国家耕地保护政策,今后要把滥占耕地行为上升到法律层面,把耕地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二要继续加大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的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增加公共投资,降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成本,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鼓励和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三要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政府对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通过有效的储备粮吞吐调节机制,调控“卖粮难”和粮源紧缺的矛盾,维持粮食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同时,要通过加强宏观管理,维护粮食市场秩序,避免不正常的竞争。四要建立支持农业生产的长效机制,达到保护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共同目标。
第五,加快推进财税、收入分配以及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如投资与消费增长失衡、内外经济发展失衡等,都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和机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最为突出的是财税体制、收入分配以及资源要素价格等领域的改革严重滞后,这几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如不能加快推进,仅仅依靠宏观调控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此,必须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长期制约中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效率,有利于我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每项改革推出的时机和力度,避免引起短期经济波动。(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