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蟹与水博弈:太湖治污 阳澄湖大闸蟹产业面临困局
2007年09月05日 15:18:4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围网养蟹前景迷离
一般长三角的湖泊,网围总面积不宜超过水体总面积的10%-15%,以便借助不养网围水体的自净能力,将多余的氮和磷平衡掉。 撰稿/汪伟(记者)黄祺(记者) 上海水产大学的王武教授,是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首席专家,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的前半生主要是为如何在单位面积里养出更多的鱼而努力,而他的后半生,则忙于怎样养出更健康的鱼蟹:不要下太多肥料和饲料,不要下药,鱼和蟹都自然生长,人和水能够和平共处的养殖方法。 新民周刊:围网养殖被人称作“迷魂阵”,一直被认为是破坏水体环境的重要原因,这种技术是什么时候在中国推广的? 王武:我国明朝就有围栏养鱼,用竹箔拦住河道、湖泊的进出水口;上世纪70年代化学纤维网线的兴起,国人就采用网线代替毛竹,变成网栏养殖。但当时围栏养殖的面积均较大,一般数千亩,甚至数万亩。而浮在水面的网箱养殖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后来国人结合围栏养殖原理,将它发展为着地的网围养殖,面积缩小,一般数十亩到数百亩;起初主要搞养成鱼,80年代中期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常州一带的长荡湖发展网箱养鱼,亩产万斤以上,此项目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迅速得到了推广。 新民周刊:这种技术什么时候应用来养蟹? 王武: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湖泊改网围养鱼为网围养蟹。其经济效益比网围养鱼高得多。这一技术的发展,使河蟹的产量,特别是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通常大规格优质河蟹(雌3两、雄4两)主要产自湖泊网围。我国河蟹产量1993年仅1.75万吨2006年已达45万吨。这与网围养蟹技术的推广应用密切相关。没有大水面的网围养蟹,上海人就吃不到清水大闸蟹,只能吃池塘中生产的“乌小蟹”了。 新民周刊:阳澄湖现在好像成了大闸蟹的金字招牌,这里的围网养蟹有何不同? 王武:在中国,有三个地方的河蟹品质最好:河北白洋淀的胜芳蟹、安徽当涂的花津蟹(金爪红毛蟹)和江苏阳澄湖的阳澄湖蟹(金爪黄毛蟹)。白洋淀目前基本干涸;当涂的一大批湿地在上世纪60—70年代“以粮为纲”时,围湖造田,大批湿地都变成稻田;现在只剩下阳澄湖一枝独秀。阳澄湖正是最接近长江口的大型草型湖泊(19万亩),其生态环境特别适合河蟹栖息、生长和育肥。此外,阳澄湖蟹市场大,上海、苏州人最喜食大闸蟹,从上海出口港澳台地区、东南亚、东北亚也很方便;另外,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改善后,吃优质蟹成了一种普遍追求的物质享受。曾经的样板戏《沙家浜》也让阳澄湖大闸蟹闻名国内外。 新民周刊:围网养蟹对水质的污染到底大不大? 王武:传统的网围养殖习惯大量投饵,其中只有大约10%的饵料能量最终成为河蟹和鱼类的蛋白质,而绝大部分能量(粪便、残饵、生物尸体等)沉积在水体,变成淤泥;一旦网围内的水草,被河蟹或鱼类摄食耗尽,水中脱氮、脱磷的功能只能依靠低等植物完成,造成水中藻类大量繁殖,因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色转浓,透明度小。 大多数专家认为,一般长三角的湖泊,网围总面积不宜超过水体总面积的10%-15%,以便借助不养网围水体的自净能力,将多余的氮和磷平衡掉。现在阳澄湖网围养殖面积约占全湖面积的45%左右,太多了。 新民周刊:现在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治水也变得越来越急迫,围网养蟹是不是面临取消的危险? 王武:传统的网围养殖技术,属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型的弱质产业,肯定会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我们这一代人不重视对水环境的保护,环境债欠得太多。“苏南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未能对环境保护引起足够重视。虽然单说太湖水污染是由网围养殖引起的是不客观的,但是,阳澄湖和太湖还是要坚决压缩传统的网围养殖业。在大自然的报复面前,水产养殖业首当其冲,传统的网围养殖技术必将逐步淘汰。 新民周刊:那么大闸蟹的前景会不会因此受影响? 王武:阳澄湖网围养蟹业已开始采用以种草为核心的生物修复技术,水质近年来有较大的改善。通过整治,让阳澄湖休养生息,水环境得到修复后,尽管有一小段时间大闸蟹的产量有所下降,我相信大闸蟹的规格、品质会比现在更好。- 来源:
新民周刊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