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记者获取观赏嫦娥一号发射现场示意图(图)
2007年10月20日 10:01:5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观赏卫星发射示意图 “来自各方消息证实,‘嫦娥一号’将于24日下午6时许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相关部门权威人士说。 昨日下午4时至5时3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当地政府召开卫星发射疏散工作会议。据多名参会官员证实,“嫦娥一号”发射前的疏散工作,将于24日下午4时许开展。据介绍,历来的疏散工作均在发射前两小时进行,这意味着,“嫦娥一号”将于24日下午6时许发射。据当地组织观赏嫦娥奔月的金英旅行社汪姓负责人透露,他们已通知报名观看发射的游客,最迟23日下午抵达西昌。 此外,记者还获悉,央视“现场直播”申请还未获通过,观众电视观看发射可能成空。 疏散 发射前两小时组织居民疏散 此次“嫦娥一号”发射,有关部门制订了周密的居民疏散方案。该疏散方案的目标是“不漏一人、不伤一人、不亡一人”。当地政府和发射基地还成立了“发射日群众安全疏散领导小组”,当地政府和发射中心的领导为小组负责人。 “今天的会议称,我们将在24日下午三四点钟组织卫星发射基地附近居民疏散。”昨日,泽远乡等乡镇数名参加疏散工作会议的干部说。 据介绍,按以往惯例,一般要在卫星发射前一两个小时组织居民疏散。因此,这些干部分析,“嫦娥一号”将于24日下午6时许发射。 据参会干部透露,此次疏散工作会议比以前更严格,所有参会干部手机一律关闭。 上级部门提出要坚持两个“确保”:确保发射中心2.5公里内闲杂人员必须撤离;确保距发射中心2.5公里弧线附近的居民就地疏散。 泽远乡乡长许俊洪介绍,尽管卫星发射的安全系数很高,但为保证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是不可轻视疏散工作的重要性。 轨迹 “嫦娥”沿东南方向奔向月球 记者了解到,卫星发射升空之后,并非与地面垂直上升,而是与地面形成一定角度飞行。 据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几十年间,共发射各类卫星48次,其火箭运行轨迹大都在东南方向范围。昨日,多名参加疏散工作会议的干部称,此次火箭的飞行轨迹与以前相同,为东南方向。记者了解到,此次火箭发射需要疏散的泽远乡、沙坝镇和漫水湾,恰好处于卫星发射基地的东南方向。 揭秘 底部水槽为火箭发射降温 在“长征三甲”火箭携带“嫦娥一号”点火升空的那刻,如何处理火箭底部推力燃料在几秒钟内释放出来的巨大热能?处理的好坏,直接关乎到火箭发射成功与否。 昨日上午,西昌基地有关专家就此详细解答,据称,此处理技术至今仍为我国独有。 火箭底部位置有个水槽 从基地哨位大门进来,再越过专用铁路,你就能看到耸立在苍穹之下即将发射“嫦娥一号”的3号发射塔,它被高墙电网和哨兵隔离在距离记者不到150米之遥的地方,周遭是各种隐蔽电子眼和检测器。一旦有任何人员靠近,哨兵都会阻拦。 因此,无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都只能拍摄到3号发射塔裸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而实际上,火箭发射还有个最重要的部分,它处于垂直于火箭的地下。 据知情专家介绍,就在“长征三甲”火箭的底部位置,有一个高6米达两层楼之深的水槽,里面注满了清水,其作用是,在火箭发射时为火箭降温。当火箭点燃发射时,受热度影响,几秒钟时间里水会全部沸腾起来,翻滚起很大的泡浪,发出“哗哗”巨响,在火箭离开的那一刻,水槽里的数吨水会迅速蒸发到不到1/3。 穿过山底的“消火”秘道 千万不要以为,仅靠处于地底这个6米深两层楼高的水槽,就能完全消耗火箭在发射时燃烧释放的巨大热能。它的功能最多消耗1/3,而另外部分则靠另一个洞穴秘道来消耗掉。 据专家介绍,火箭在发射瞬间燃料产生的熊熊火焰(就是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火箭升空时向下反冲的火焰),是水不能完全消耗的,多余的火焰部分会通过连通发射塔附近山底下的一个暗道释放出来,在这座小山的暗道口,记者看到了一些屡次遭火焰破坏的树木,相对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此地的树要低矮很多。 采取管道加注燃料 在以往,向火箭加注燃料时,是用燃料车把液态燃料拖运到发射塔处,此种方法稍有不慎,就会泄漏造成严重事故。后来,研制出更安全的管道加注方式,已经站到3号发射塔上的“长征三甲”火箭,就是采取的管道加注燃料方式。 火箭燃料因剧毒储藏山体里 火箭燃料如何存放?如此剧毒的特殊燃料,是如何加注到火箭中去的?这是航天爱好者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据有关人士介绍,这次“嫦娥”奔月的火箭燃料藏在一个深山里,并不是储存在山体表面或者树林中,而是在山体内被挖空的部分。因为,发射卫星的火箭动力燃料为特别燃料,有剧毒不能轻易靠近,必须隐藏在山林处。 记者看到,在接近燃料储放的山体处,张贴着各种剧毒和腐蚀提醒牌。一位身着特别工作制服的技术人员提醒记者,“不能再往前走了,这里不是参观范围。” 权威声音 央视现场直播申请还未获批 “如发生意外,连6公里之外的人都会受到危害,现场直播记者更是首当其冲。”昨日下午,卫星基地一位关键岗位的知情者透露,中央电视台申请过多次电视直播,但考虑到诸多安全因素,一直未获通过,此次也不例外。 这位人士强调:“央视现场直播需通过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以上部门同意,决定权不在这两个部门。” 据本报记者从基地权威渠道获知,作为基地主管部门来讲,对此非常谨慎,不愿直播报道。一位关键人士在电话中向记者坦承:“现在中央电视台在向国防科工委与总装备部申请现场直播资格,但总体来说,我们是不太愿意的,因为对于我们来讲,应该是科学的态度,只要发射卫星,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是一半对一半。”他指出,直播和拍摄几个电视镜头不一样,会动用大量人员和机器,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这次“嫦娥一号”火箭的发射动力,肯定比以往的动力要大很多,因此,也意味着危险性更大。 昨日下午,记者致电国防科工委有关部门求证,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答复道,到目前为止,还未批准任何电视台进入现场直播,即便是拍摄发射电视画面,记者也只能在几公里外的地点观测报道。 这位官员进而表示:“直播可以宏扬民族自信心,但也有危险性,最高原则是安全第一。” 独家播报 本报记者独家获取观赏“嫦娥”现场示意图 牛头山平台改名“嫦娥一号”观景台 “嫦娥一号”奔月在即,全国各地上千人将赴西昌目睹奔月风采,本报昨日独家获取观赏现场示意图。 据金英旅行社办公室汪主任介绍,牛头山平台正式改名“嫦娥一号”观景台。据称,此举是为永久性地纪念“嫦娥一号”发射。 由于“嫦娥一号”观景台位于一座小山上,可直接看到卫星发射现场。因此,在该处观看的游客,需支付千元以上费用。 另外一处观赏平台“奔月楼”位于连接发射中心与漫水湾镇的专用公路旁。“奔月楼”为一座四层楼房。届时,游客可在楼房顶上观看卫星发射。 记者看到,“嫦娥一号”观景台有三面标注着广告位。汪主任介绍说,由于时间紧迫,暂无商家前去刊登广告。 昨日下午,记者走进汪主任办公室时,他正在与当地邮政部门联系,为当日参观“嫦娥一号”发射的观众所持门票加盖邮戳。 据介绍,目前,报名欲观看“嫦娥”奔月人数大大超过规定人数。汪主任称人数未超过1500人,“首先要按照发射中心的规定,绝对保证游客的安全”。 记者了解到,两处观景平台于2002年开始接待游客观看卫星发射。“以前我们也在网上做广告,但报名参加的人不多”。 技术层面 每月有三次不超过35分钟发射时机 哪些因素会影响卫星发射时机?这是目前公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相关专家称,发射窗口小是深空探测的一个显著特点,“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受到许多因素制约。 若发射窗口不具条件须改计划 根据目前的推进剂估算结果和运载火箭的要求,每次发射窗口大小为35分钟。要保证每个月1次,每次不超过35分钟的发射窗口,是十分困难的。由于卫星发射要求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对温度、湿度、平均风速和高空风速等都有严格要求,同时,要求距发射中心30~40公里范围内无浓烟、雨和雷电,能见度不小于20公里。若发射窗口不具备发射条件,必须更改发射计划。若“嫦娥一号”卫星一旦错过发射窗口,只能等待其他月份的某一天的另一个35分钟。 在“嫦娥一号”卫星轨道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发射窗口的影响,为确保发射窗口,科技人员在调相轨道设计了周期为24小时的停泊轨道,卫星可以提前1—2天发射,让卫星环绕地球多运行1—2天,即将发射窗口扩大到3天,每天35分钟。这样才能保证“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时刻和预定轨道飞向月球。 嫦娥工程研制队伍经过对2007年所有的发射机会及其影响进行分析,最终选定时间择机发射。 “嫦娥”轨道按最小能量设计 据介绍,“嫦娥一号”轨道是按最小能量设计的,根据地月的运动规律,它每月只有1~2次的发射机会。若考虑到轨道光照条件对电源子系统的影响,对上述2次发射机会还要进一步限制。 为选择最优位置进入环月科学探测轨道,使各种制约因素得到最大的优化,科研人员设计了一条标称轨道,在1个月内只有1次机会进入环月轨道。在这次发射时间段中,最理想是按时发射,这个时间称为零窗口。 在零窗口前或后发射都将影响到升空后“嫦娥一号”的轨道调整,如果它推迟进入地球转移轨道,就要额外增加中途修正的速度增量。若偏离零窗口的时间太长,轨道调整的难度就越来越大,消耗的燃料也就越来越多,甚至无法调整回归。因此发射时刻可延迟多少,即发射窗口的大小,取决于中途修正速度增量的允许范围。 记者手记 基地内部戒备工程师电话屏蔽 昨日,有关方面透露,在“嫦娥一号”发射前的关键几天里,为杜绝泄密和外界破坏活动,将实行最严格的戒备制度。 据了解,所有工程师和关键岗位人士的通讯设施,都会被完全技术屏蔽,无论办公室还是住宅电话,即使是私人手机也不例外。所有通讯只能使用内部军线通话联系,不仅卫星基地人员的电话打不出去,而且外界的电话也打不进来。 有基地人员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发生在最近几天的逸事。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某位首长,后调任国防科工委任更高级别的领导。日前,当其乘坐挂着军牌的轿车进入基地大门时,仍然必须下车接受卫兵上车检查,卫兵上车后,对车内前座和后座的垫子也会翻看检查,不遗留任何一个点。 有知情人士评价说:“这个士兵知道,如果他对这位首长不履行常规检查手续,就会遭到处分,关键时期对任何人都不例外。” ◆部门动向 中国探月工程首家合作企业签约 昨日,中国探月工程首家合作企业签约仪式在京举行。国防科工委协作配套中心与湘电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记者昨从国家航天局官方网站获悉,国防科工委秘书长黄强出席签约仪式,并向合作企业——湘电集团有限公司赠送“嫦娥一号”卫星模型。 受国防科工委委托,国防科工委协作配套中心承担中国探月工程市场开发等相关工作。通过合作,国防科工委将授予湘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探月工程合作企业”称号,授权其使用中国探月的标识、理念、形象、称谓进行商业推广等。 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电工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和国务院确立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目前拥有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多家子公司和控股公司,该公司正在向打造重型装备制造业航母的目标挺进。 此次合作将开创国内知名企业参与中国探月工程品牌市场营销的先河,有力地促进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极大地提升合作企业形象。 ◆相关新闻 日本“月亮女神”静候中国“嫦娥” 已进入了观测轨道 据新华社电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昨日说,“月亮女神”探月卫星已经进入了观测轨道。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9日上午发布的新闻公报说,原先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月球飞行的“月亮女神”目前已经进入远月点距月球123公里、近月点距月球80公里的近圆形观测轨道,它环绕月球飞行一圈的时间为1小时58分。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公关部说,这还不是“月亮女神”最终的稳定观测轨道,卫星将在未来几天内不断调整角度,把成像仪等观测仪器对准月球表面。最终的稳定观测轨道应该是一个距月球约100公里的圆形轨道。 “月亮女神”于9月14日从日本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它的主要任务包括寻找月球上是否存在过岩浆海洋的确切证据,探究月球诞生初期是否存在磁场,研究历史上的月球火山活动等。 来源:
长江商报
作者:
编辑:
应豪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