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把住餐桌安全关”
2007年11月10日 05:45:2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企业责无旁贷!”山东潍坊得利斯集团总裁郑汝才说,“为保障猪肉制品的质量安全,我们正全力打造‘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组织模式。”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潍坊市不断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模式,从源头上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了一个新“保险”。 创新模式——以标准化基地“锁定”风险 农业产业化发展之初,潍坊主要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农户负责养殖或种植,龙头企业则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当时,这一合作模式为解决农产品过剩、农民远离市场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最突出的就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导致企业很难控制所进原料的质量,安全隐患始终存在。一旦公司利益受损,广大农户也叫苦不迭。”潍坊市委农工办主任耿现江说。经过多年摸索之后,潍坊市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必须打造标准化基地,为从源头上保障质量安全提供一个新“抓手”。 自2003年起,“公司+合作社+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合作模式在潍坊不断涌现。在这类合作模式下,龙头企业负责建设生产基地,农户则在基地内按公司的统一要求进行生产,企业同农户签订合同,两者的关系由之前的松散组合转为紧密对接。 “这一‘对接’意义重大,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锁定’在基地里了。”郑汝才说,得利斯集团正在建设一个年产500万头猪的优质肉猪基地,同时将在各基地县组建生猪产销联合社,各乡镇则成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协调,集团可以实现对众多养猪基地的‘六个统一’——统一供应种猪、统一人工授精、统一供应饲料、统一兽药防疫、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肥猪。” 科学管理——用规范的制度“消化”风险 风险仅仅被“锁定”是不可靠的。如果基地的生产活动不科学、不规范,依然难以在源头上控制住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只有从技术上严格把关、建立有效的制度,才能消化这一风险。”潍坊乐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树荣认为。 初冬,我们来到昌乐县大岔河养鸭场,这是乐港食品公司的一个自属养殖基地。刚到鸭场门口,就见大铁门两边各吊有4个喷雾器的喷头,问场长王树礼,说是“进场前消毒用的”。难道进去参观前,还要在这大冷天里被消毒水淋个透心凉?王树礼看出了记者的疑虑,哈哈一笑:“这是为进出养殖场的车辆消毒用的,咱们进去是用紫外线杀毒,这个程序可不能省!” 王树礼介绍,实行标准化生产之后,公司为养殖场统一配置了饲料,还派技术人员和兽医来指导养殖,因此一般情况下,只要严格按照公司的标准养鸭,出场的鸭子应该没问题。 但如何才能保证标准得到严格执行呢?王树礼说:“主要是依靠对饲养员严格规范的培训和管理,以及合适的激励约束制度。” 刘树荣说:“采用新型合作方式之后,只要做到管理上更科学、技术上更严格、制度上更规范,盯住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就能真正把住餐桌安全关。” [背景链接] 农业产业化正逐步成为山东省实现农业增长的主要组织方式。2006年,全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120多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1万个,全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有134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7%。 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2001年至2005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20%。2006年,在继续遭遇禽流感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全省农产品出口仍达80.9亿美元,增长17.1%,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今年1至6月,全省农产品出口42.5亿美元,同比增长18.2%。(本报记者崔 鹏马跃峰)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陈天怀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