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太湖,6个月前,以蓝藻暴发的方式,表达了对环境污染的深度焦虑;6个月来,生活在太湖边的人们,以对“生态文明”的最新认识检讨着人与湖的关系。
记者近日在太湖地区回访发现,沿湖各地把坏事变好事,用环境压力倒逼发展方式转变,用太湖蓝藻事件唤醒全民环保意识,带动了江苏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全面小康必过“生态关”
江苏省早在2003年就制定了“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体系中包括了绿化水平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按照这个指标体系,苏州、无锡、常州以及9个县(市、区)已经达到了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今年南京和镇江有望基本实现。
但是,太湖蓝藻污染事件让苏南乃至全省认识到,仅仅达到指标体系规定水平还不能从根本改善环境质量。江苏省委、省政府强调:无论经济怎样繁荣发达,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人民群众就不会认可已取得的全面小康成绩!今后凡是环境没有治理好的地区,不能宣布实现全面小康,苏南一些县市如果“生态补课”不合格,全面小康的帽子要摘掉,进行重新排序评估。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全面小康建设要补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这一课,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退路。
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说,苏南自古就有江南水乡的特色魅力,但是在工业化的初、中期曾遭到较大的环境损害,当前要把生态重建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工程,在不欠新账的前提下逐步还清旧账,要像当初抓经济指标那样来抓环境指标。
苏州、无锡、常州这些太湖周边城市的领导者们进一步认识到,人口、产业和城市的增长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为此,苏南的发展方针必须进行大调整。调优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恢复生态平衡,构建生态环境竞争力。有了好的生态环境,才有好的投资环境、人居环境,才有足够的吸引力。
江苏省已提出太湖治理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即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总体上全面达到小康之前,实现太湖水质明显好转,确保太湖周边地区饮用水安全;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前,基本完成彻底治理太湖的任务,恢复太湖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
“太湖水质恶化警醒这个区域的人们,莫让富庶挡住了生态文明的视线。”长期关注太湖治理的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说,庆幸的是,人们开始用敬畏和内省的态度去认真反思太湖蓝藻的告诫。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上看,最近的短短半年超过了过去的10年!
让“环保巴掌”越拍越响
“河长”,这个过去闻所未闻的词汇,成了无锡市各级干部的新“官衔”。据介绍,全市所有党政一把手,分别担任了64条河流的“河长”。“河长”主要职责是督办河流水质的改善工作。
受蓝藻影响最大的无锡市,污染环境者已面临着“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压力。截至目前,无锡全部取缔了排污不达标的旅游船舶和水上餐饮船舶,同时关闭了近400家小化工厂。无锡市还提出到2008年底沿湖200米范围内建成生态湖滨带,到2010年底,沿湖纵深5公里范围内建成生态循环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