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古船发掘难度不亚于打捞 5至10年后或可一睹真容
2007年12月25日 08:39:5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南海一号”成功打捞出水,如何保护、发掘好这一宝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水晶宫”正在等候“南海一号”的到来。记者张悦摄 24日,等待涨潮靠岸的“南海一号”。 许兆欢摄 核心提示 “南海一号”沉睡海底800年,保存完好,这是大自然赐予的一个奇迹;如今,它被整体打捞出水,毫发无损,这是由中国人创造的又一个奇迹。人们关心的是,我们还能不能让“南海一号”再完好地躺上800年,实现一个文物保护的奇迹呢? 24日下午,广东阳江海面。正对着阳江海陵岛“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临时码头,载着“南海一号”沉箱的驳船“重任1601”号浮在海面,与码头仅数十米之遥。 装载“南海一号”的巨大沉箱本月22日打捞出水后,于24日上午顺利平移到临时码头附近海域。由于天气变化,阳江沿海有了些许风浪,为了不让驳船靠岸时因颠簸对古船产生影响,“南海一号”上岸时间一推再推。 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表示,“南海一号”上岸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风平浪静,二是涨潮,二者缺一不可。待沉箱靠岸后,他们将用气囊拉移的方法,将沉箱“送”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作将随之告一段落。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对整个考古工作来说仅仅是个“逗号”,对“南海一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财富的发掘,将会长久持续下去。 打捞创造全球级纪录 “南海一号”保护发掘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 沉箱成功出水后,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松了一口气。他透露说,原有的3套打捞方案中,整体打捞方案名列末尾。经过反复讨论,再三权衡,直到2002年10月,“原地打捞、整体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以及整体打捞的方案才最终确定下来。 “难点有三,下沉井花了60多天,穿底梁用了70多天,工程人员水下作业9个多月,这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也是少见的。”打捞“南海一号”,让中国创造了全球级的纪录。 整个打捞,各方投资巨大,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昂贵打捞”。 对此,单霁翔认为,文物遗产保护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在解放初期,我们曾从香港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文物,花费几百万港币,当时看来是一个天文数字。如今,单从经济价值来说,现在这些文物已经是价值连城,在文化发展方面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甚至是无价的。“南海一号”保护开发也是同样道理。 发掘没有现成方法可循 5至10年后,人们才可能一睹“南海一号”的真容 “‘南海一号’的出水可能解答很多问题,但也可能提出更多新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表示。 “南海一号”虽然出水了,但怎样安全地把箱子打开,按照考古的标准和规范,清理里面的文物,保留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这是另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其挑战难度决不亚于对它的打捞。 “打开沉箱至少需要5至1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预测。也就是说,5至10年后,人们才能一睹“南海一号”的真容。而在不少专家看来,这个时间表甚至还过于乐观。 船出来后,如何长久保护,又是难题。“古船在海底30多米处躺了800多年,已经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出水后就打破了这种平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南海一号”沉没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现在打捞上来放在水晶宫内,光照条件、微生物水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很可能导致船体及文物遭到侵蚀。 记者了解到,就连浸泡船体用淡水还是海水,也极有讲究:用淡水,很容易使船体腐烂;用海水,海中的蛀虫又会蛀蚀船体。 “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修正,好在已经有了预案。”单霁翔表示。 人们对“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期望非常高,这条有800年历史的古船被认为大大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造船史。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认为,“南海一号”将给“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最可信、最典型的标本。 但这一切奥秘的揭开,都有赖于考古学家的成功发掘。作为全球首个整体打捞上来的古沉船,“南海一号”今后的长远发掘,还没有一套现成的方法可以遵循。 “珍贵的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发掘方法一旦出现偏差,‘南海一号’原本重大的价值就可能因此打折。一些文字类的记载,比如纸张航线图、工作日志、文字记录等,可能直接交待‘南海一号’的身世,提供很多猜想不到的细节。但这类文物往往最难以保存和复原。”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说。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