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社会不等于汽车的社会
目前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对汽车社会的到来还没有做好心理上的调适以及文化、政策和管理上的准备。其原因可能是中国的汽车社会来得有些迅猛。
以北京为例,汽车发展到100万辆,用了近20年时间;而从100万辆到200万辆,却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从200万辆到300万辆则只用了4年时间。所以,对于汽车数量膨胀引起的交通、能源、环境等问题,多是一些短期适应性的政策调整。
同时,在购车群体中普遍存在买车是为了“爱面子”“显身份”的消费心理,没有一个对汽车正确使用的概念。而随之酒后驾车、超速行驶等违章行为也因为缺少汽车文明而频繁发生。
一个成熟的汽车社会不是仅仅表现在汽车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要有汽车文明的建立,让人们不但有车,而且还知道如何正确买车、用车,如何自觉使自己的行为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而这需要政府政策、市民自律等多方面的努力。
正如刘小明所说,政府不限制小汽车的购买,但要对小汽车的使用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利用价格杠杆、发展公共交通等方式引导人们在日常出行中选择公共交通,只有在假期出游时才开小汽车等。
社会的发展必然是向着机动化方式迈进,汽车也必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而在道路、环境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充分认识汽车社会的巨大成本,从长期和战略高度设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产业视角。要通过政策引导居民在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汽车消费与能源环境、大众汽车消费与基础设施以及社会进步方面作出合理的选择。也只有这样,汽车社会才最终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益处,否则只能是带来更多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