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建设部称,到2006年底,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已经达到27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前6平方米的四倍多,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发展中也有问题,主要是近几年住房市场失灵,房价上涨较快,买不起房,租不起房,还不起贷,望房兴叹的居民趋于增多。
坊间对房改的抱怨明显上升。鉴于此,从2004年起,国家着手调控楼市。2007年下半年,监管层又出台了“房贷新政”重拳,旨在打压住房投资(投机)需求,遏制房价上升势头。
关注房地产的人很快观察到,“新政”出台不久,各种抱怨、阻挠、抵制乃至反对的声音就粉墨登场了。有的说,“新政”是饮鸩止渴;也有的说,“新政”损害了穷人的利益;还有的说,“新政”对房价不会有大的影响,甚至有人预言(实际上是希望),“新政”会再次成为“空调”。同时,旨在阻挠落实“新政”的各种对策,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判并加紧实施。例如,关于第二套住房标准的界定,监管层、央行、国有大银行和小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等,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囤地”、“捂盘”者也大有人在。这表明,“房贷新政”已经威胁到某些人的既得利益,阻挠“新政”的力量正在蓄积。因此,分清谁是“新政”的反对者,想法化解他们的对抗,是落实“房贷新政”的首要任务。
土地是城镇住房的载体。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独家垄断了土地供给。他们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农民的土地,再转手高价卖给开发商,稳定地获取了巨额收益。据2004年国土资源部公报数据:“1992年至200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超过1万多亿元,其中近三年累计达9100多亿元。”2005年在国家收紧“地根”的情况下,土地出让金总额仍达5505亿元;2006年则攀升到7000多亿元的历史高峰。卖地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有些城市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土地转让收入,被戏称为“土地财政”。
凡是当家的人都知道,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些年城市修马路、建广场、盖高楼,还有发奖金、出国考察,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用的大都是卖地的钱。如今政府又开始搞民生工程,诸如“低保家庭”应保尽保,增加就业,发展教育,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环境保护等等,都需要大量财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折不扣地实施“房贷新政”,把住房(投机)需求和住房价格压下去,无疑会断了地方政府的财路,与自己过不去。地方政府首长面临着两难选择:要钱还是要国家政策。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地方政府肯定会首先设法保住钱袋子,其次才考虑如何应对上峰问责。如果所有的地方政府都如此办理,“新政”再次成为“空调”并不是不可能的。
另外,房地产业对GDP有重要贡献。据统计,10多年来,我国房地产业一直保持着年均14%以上的增长速度,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5%,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如果再加上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会更大。在以GDP论英雄的时代,打压楼市,不啻是打压GDP。一个理性的地方政府首长必然会慎重考量。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拿自己的政绩和仕途开玩笑。
还有一个拿不到台面上的问题是,有些政府官员,尤其是主管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官员,已经从城镇住房市场管制中得到若干“灰色”乃至“黑色”收入,尝到了垄断房地产市场的“甜头”。如今国家要规范住房市场,对他们的潜在威胁是不言而喻的。这可以解释,地方政府官员为什么总是站在开发商一方,或明或暗地抵制楼市调控政策。
房地产开发商的惟一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房地产开发商是城镇住房市场的供给者。他们辛辛苦苦地买地皮,造房子,并不是为了自己消费,也不是出于什么“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责任”。其惟一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通过造房子、卖房子,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即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楼市越火爆,需求越旺盛,房价越高,房地产开发商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因此,面对着旨在消除房价上涨预期,抑制住房(投机)需求,稳定住房价格的“房贷新政”,房地产开发商必然本能地进行顽强抵制和极力反对。
房地产业的利润非常丰厚,几近暴利。尤其是近年来房价飙升,着实使开发商们的腰包急速地鼓起来。据胡润版富人排行榜披露的信息,从2003年开始,房地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制造着富豪。2004年百富排行榜中专营房地产业的富豪有11位,2005年则升至16位,而2006年则达到25位。尤其是在排名前10位中,涉及地产业务的富豪多达8位,而专营地产的则达到6位。虽然中央政府从2004年开始进行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但根本无法阻挡房地产开发商积聚财富的速度和更多陌生开发商进入百富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