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南海一号打捞被指超女化
2008年01月17日 15:50:5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刘庆柱对打捞提出质疑,但“我们面对的都是官员,人家并不爱听” 2007年12月28日下午,装载“南海一号”沉船的沉箱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就位,嘉宾尴尬地发现,博物馆,甚至连“水晶宫”的建造工程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结束,脚手架林立,博物馆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毛坯。这项耗资1.5亿元的工程一拖再拖,现在的消息是到2008年年中才能完工 葛剑雄呼吁,不能为了提高“南海一号”的知名度而过分炒作,把“南海一号”当成摇钱树,会害了“南海一号” “世界水下考古之父”乔治·巴斯简单又意味深长地表达了他对“南海一号”的看法:“看来只要有足够的钱,无论是把人送上月球还是整体打捞起古代沉船,都不在话下。” 媒体对于古船考古价值的误读则让葛剑雄感到反感。“媒体渲染南海一号所载文物价值3000亿美元,船还没有打开,就怎么得出这个数字的?即便6万至8万件瓷器目前也只能是估算而已。” 阳江人戏言:2007年,两件事让阳江闻名全国,一是公安部副部长率队端掉横霸阳江十年之久的黑社会,另一件就是“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沉箱底梁露出水面 “南海一号”确实唤醒了中国人心中沉睡的蓝色文明记忆 崔勇:我总觉得大家要冷静 “南海一号”:一场考古大片 现在,是到了该让“南海一号”这个已经演变成一个文化大事件、一场新闻娱乐的水下考古活动卸下重负、回归理性、回归本色的时候了。我们确实不必要一看到将考古与旅游开发联系到一起就神经紧张,认为经济行为的渗透必然会干扰到考古的正常进行。但是“南海一号”身上确实发生了不少与考古无关的事情,甚至喧宾夺主,让这个原本严肃、认真的考古活动走上了娱乐的歧途,与考古渐行渐远。 20年的技术储备 “我并不否认围绕‘南海一号’,炒作味道浓了一些。我也有感觉,媒体有点过头了,但我并不认同说打捞‘南海一号’是一种浮躁表现的指责。”广东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勇说,“整整20年,我们一直在为打捞这艘船进行技术方面的储备,不敢贸然行动。” 20年间,不是没有机会将“南海一号”打捞上来,“单从打捞技术层面,把这艘古沉船捞上来不存在任何问题,当时不到100万元就可以把这艘船捞完。但是我们没有同意,那样做,从考古的角度,损失的信息太大”。 “南海一号”直至2003年广东省确定整体打捞方案才曝光公众,此前国家文物局一直没有对外披露,守卫“南海一号”的武警20年来也一直以“这里有炸弹”“隐瞒”周边渔民。 不过,消息灵通的媒体自2001年考古队伍重启“南海一号”的搜寻与遗址定位工作开始就紧盯不舍。“天天跟着,给我们带来不小压力,我们要对公众有个交待的。”崔勇说。 作为一名职业水下考古人员,他自然很希望能够避开媒体的镜头,安静地推进考古工作。“后来我们就再没通知媒体,悄悄地、低调调查,终于找到了沉船,精确定位。” “南海一号”水下考古人员中,崔勇是从前至后参与时间最长的一个,多次下水与“南海一号”亲密接触,“摸到船,我就放心了,还在,没有被盗。”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了试探性挖掘,打捞出文物6000多件。“很精美,就是那次,我们提出建议是否可以整体打捞。” 广东省的方案直至3年后的2006年6月,国家文物局才通过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2007年4月8日,整体打捞工程正式启动。“可以说,从打捞技术到水下考古技术上,我们都已经完全具备,如果说我们浮躁,20年的等待又算什么?”崔勇反问。 不过,基于“史上最昂贵的打捞”,以及后来强加到“南海一号”上的诸多光环和使命,却不可避免地让这艘刚刚从800多年睡梦中苏醒的沉船陷入了舆论的聒噪。 这一次,媒体蜂拥而至,将争论一次次推向高潮。 保护方案未出台 争论首先围绕“南海一号”打捞的必要性,即便国家文物局和广东省文化厅到现在都承认,对于这样一艘已经在海底沉睡数百年的木质古船的保护和挖掘,国内外并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即便现在整体打捞成功,也不过意味着沉船保护和挖掘的工作“万里长征刚跨出第一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说:“这艘船到底怎么样,事实上,我们现在并不知道。” 整体打捞方案前后论证了5次,并非所有专家都同意立即打捞,“沉船在海底已经有了一个平衡环境,现在打破平衡,压力改变,船会不会解体?水体改变,文物,比如瓷器会不会损害?太多未知问题需要解决。”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至今还在提醒。 刘庆柱参加了其中一次论证,他对阳江市有关领导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担心,“也许我是杞人忧天,但杞人忧天是因为有过教训的,谨慎一点没有错。”“南海一号”在2002年出水的瓷器,由于侵入瓷器釉面的盐分结晶撑破原有的光滑釉面,已经出现了裂痕。也就是说挑战早就摆在面前。 不过,刘庆柱尴尬的是,“我们面对的都是官员,人家并不爱听”。阳江市有关领导回答他说“不捞就被盗”,刘庆柱提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建议,“既然一定要捞,那就捞吧,损失就损失一点吧,也没有办法了,但是要尽量缩短古船上岸后重新进入模拟海下水环境的时间。” 2007年12月28日下午,装载“南海一号”沉船的沉箱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就位,嘉宾尴尬地发现,博物馆,甚至连“水晶宫”的建造工程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结束,脚手架林立,博物馆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毛坯。 这项耗资1.5亿元的工程自2005年12月28日开工,计划一年后完成,却一拖再拖,现在的消息是到2008年年中才能完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直言不讳,此次来阳江,目的之一就是催工,而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景礼虎也委婉批评,如果整项工程100分,目前只完成了30分。 童明康表态,这么大的工程,“有政府支持,钱不是问题”。国家文物局与广东省文化厅的领导们都表示,由于工程难度大,对施工方延误工期表示理解。但这并未打消外界的担心。 按照设计,古船进入水晶宫后,将注入12米深的海水,沉箱不会马上打开,古船将继续被封存在沉箱里进行考古发掘。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在2007年5月已经奉命对“南海一号”所处的海水环境进行研究,以期模拟出一个让古船保护尽可能万无一失的水环境方案。 但同样尴尬的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南海一号”未来的考古与保护还没有一整套系统、科学的方案。课题小组的方案还停留在理论阶段,甚至省一级的论证都没开始。“南海一号”“入宫”仪式上,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在呼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多学科跨学科的专家一起商讨,制订相对完善的挖掘保护和考古方案。 “对后期考古、文保方案制定,关键的困难在于广东省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没有按期完工。目前的施工条件下,考古工作、文物保护工作都是不好进行的。”童明康说。 舆论哗然:保护与考古的方案都没出来,如此急迫地把南海一号拉出水面,为的哪般? 现在看来,沉箱在“水晶宫”内还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注水,这期间,每过一个小时,“水晶宫”内的喷头将向沉箱喷海水一次。 “我没有想到,他们居然把这个时间‘缩’成了这么长。”刘庆柱很为古船担心,“简单浇水就能解决问题了?”他说,自那次论证会后,阳江方面再也没请教他,“我也懒得说,问我了,我还要研究,花了大力气去给人家开方子,人家还不采纳。” 崔勇认为在短时间内,古船并不会因为环境改变受到破坏,“压力与空气有关,只要保证古船处于水饱和状态,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当然,从一个考古专家的角度,他自然是希望古船能够尽快进入理想的保护状态,但目前的局面,并非考古专家所能左右的。 发布会变成旅游推介会 崔勇说,如此“破费”的考古工程,没有政府的支持是根本无法进行的,“南海一号”在南海底下多躺了20年,除了技术问题,最大的因素就是资金。此次打捞成本,官方消息是7000万元,仅临时码头就花去了1400万元,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是80万元,如此昂贵的打捞成本引来公众另一个质疑:下此血本,值得吗?! “世界水下考古之父”乔治·巴斯简单又意味深长地表达了他对“南海一号”的看法:“看来只要有足够的钱,无论是把人送上月球还是整体打捞起古代沉船,都不在话下。”这句话,被刘庆柱、葛剑雄等专家理解为一种委婉的批评。 广东方面的解释是,“南海一号”考古价值远大于其经济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这话首先是有道理的,“南海一号”确实是一把钥匙,对于今人研究南宋时期的陶瓷盛世、远洋贸易、海洋文明等等都开了一扇窗。这艘船上所包含的文物信息也确实无法用金钱衡量。 不过,商品经济潮流滚动的今天,即便考古这样原本非功利的行为也难免受到经济考量模式的影响。很多人开始审视广东省、阳江市如此大动干戈的“真正动机”。 几年前,广东就开始打“南海一号”的旅游品牌,阳江市更是急迫,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阳江市一位领导违规“泄露”“南海一号”的信息,还招致了国家文物局的批评。 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阳江市将“南海一号”的新闻发布会变成了旅游推介会,旅游局的有关领导唱起了主戏,积极介绍阳江市的旅游资源,而对古船的保护支支吾吾。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这个10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是广东唯一一个4A级滨海旅游区,被当地誉为“东方夏威夷”,而十里银滩宛如一条银龙横卧在海陵岛上,沙白浪柔,水质洁净,被认为是难得一见的海水浴场。 不过,眼下小岛正在经历漫长的旅游淡季,如果不是“南海一号”的打捞,小岛安静得只听得见海的声音。阳江市有关领导直言不讳,要借助“南海一号”这个世界的品牌,将阳江打造成粤西旅游龙头,要将阳江打造成一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海洋文化和休闲基地。 来源:
中国陶瓷网
作者:
杨江
编辑:
李亚坤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