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日前指出,2008年,在房价较高、涨幅较快的大中城市,应努力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这意味着,政府部门在反复强调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后,开始考虑将中等收入家庭也纳入到政府住房保障规划范围中来。(《东方早报》1月22日)
尽管这只是一个理论层面的美好蓝图,但我依然感到了一丝温馨,让我这个挣扎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城市“打工者”在瑟瑟的寒冬中体会到了政策的阵阵暖意,至少给了处于政策保障边缘的我们一线曙光,一点期盼,一点安慰,开启了一扇救济的天窗。
长期以来,处于中间层面的中等收入者的地位其实最为尴尬,因为,他们既没有富豪那般腰缠万贯,无需依赖悲悯的社会保障,自己可以承担一切的生老病死,却又要比底层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处境好,以至于其一直为政策所遗忘,成为一个尴尬的社会“弃儿”。事实上,在医疗、住房、教育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加之目前疯狂上涨的CPI,已经让处于中间收入的群体为生活累得气喘吁吁了,但就是因为他们是所谓的“中产”,只能默默地忍受,所有的痛都只能“一个人”扛。
上述情况并非虚构,有例为证。在四川的成都,一个年收入近10万元,并拥有两套房产的中产家庭,却因妻子患病而几乎耗掉全部财产。妻子去世以后,主人公又回到了工厂,拿起每个月400元的工资。当初他离开工厂玩命赚钱为的是发家致富,现在他戏剧性地回到了生活的起点。正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场病把“中产阶层”打回原形。他们那些每年收入10万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每年收入只有不到其三分之一的我等。
住房是公民生活最重要的必需品,尤其是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说,拥有一个栖身之所是实现安居乐业的第一步。因此,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当然是政府的当仁不让的职责,给予其相关政策保障也可以理解。但当这些都一一得到了满足,并付诸实践后,处于不上不下的中等收入者显然也需要有人关注,毕竟,在民生重压之下,我们都是“穷人”,住房保障,穷人、中产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