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涉及网上艺人不雅照片的艺人陈冠希在香港召开记者会。他在记者会上表示,对艺人不雅照片事件,深感难过,他希望获得原谅。并为事件向所有香港人和父母致歉。中新社发邓庆乐摄
“艳照门”到底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27日上午,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内,53位来自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自发来到这里,听取了一场名为“性行为与决定”的课程。当“婚前性行为”“你要不要”等一系列极为敏感的字眼一个个蹦出来时,在房间里弥漫着笑声和争论,但却没有想象中的尴尬、暧昧与躲闪。
轰动一时的“艳照门”事件,至今仍未终结。“艳照门”的横空出世,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关注,也逐渐催生了一个关于“人与性”的社会话题——到底该不该彻底抵制婚前性行为?或许正因如此,“艳照门”戴着一顶“反面教材”的帽子,频频走进课堂、走进相关的性教育知识培训中,成为讨论和思考的“引题”。
“艳照门”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敲响了什么警钟?或者,我们因此应该对放纵情欲和滥交产生足够的警惕;但,我们更应该反思,“艳照门”发出的道德警示——无论是当事人的“拍照”,还是用心不良者的违法上传,乃至于后来的大众性相互传播,都无一不反衬出群体性存在的道德迷失。换句话说,此时此刻,面对“艳照门”,我们需要“痛定思痛”和当即展开自我救赎的是道德,而不是“性观念”和性知识。
我赞同有学者关于“艳照门”的“定义”:严格说起来,这是一起道德事件。“艳照”以及附着于“艳照”本身的铺天盖地的谩骂口水和幸灾乐祸,都在隐喻着一种道德困境——“艳照”的拍摄者和传播者是堕落还是无耻,点击观看的网友是真诚还是虚伪,重要吗?非也。问题还是出在,“道德”对“艳照”没有一丝一毫的阻击力,道德感的流失在“艳照”的刺激下呈现出加速的迹象。
因而,我对一些性教育培训拿“艳照门”当“话题”说事儿,很是反感。道德的沦陷,才是“艳照门”产生的根本,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与性教育何干?我不认为,“艳照门”所涉及的“男女主角”会缺乏性知识;我更不认为,对性滥交保持足够的警惕、拒绝婚前性行为,就意味着不会重蹈“艳照门”的覆辙。这完全是两码事,不可以、也无法相提并论。
关于“艳照门”能不能进课堂,近来舆论颇有争议。在我看来,“艳照门”不是不可以进课堂,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教育引导学生去加以认识——不能把“艳照门”当成“典型”的性教育载体,去无休止地去讨论婚前性行为或者滥交是否合理;而是要将关注的焦点导向于道德——让学生思考,面对“艳照门”的冲击我们的道德何以这样脆弱,如何以此为戒提升个体对道德的敬畏感。